feature picture
行政院

2025 普發一萬│最快 11/ 12 入袋!領取時間、資格、方式一次看

2025-10-23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支琬清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總統府 10 月 23 日晚間公告《中央政府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預算案》,行政院隨即透過記者會公布 2025 年普發一萬元現金細節。此次普發現金發放方式將比照 112 年普發 6000 元現金的方式辦理,共 5 個發放管道包含登記入帳、ATM 領現、郵局領現、直接入帳以及造冊發放,登記入帳預計 11 月 5 日開放預登記,最快 11 月 12 日入袋。

《經理人》整理最新領取期限、資格以及領取方式,帶讀者一次掌握 2025 普發現金。

普發2.jpg
行政院

2025 普發現金一萬何時發?領取截至 115 年 4 月 30 日

根據行政院公告,若採用「登記入帳」方式,11 月 5 日開放預登記,最快 11 月 12 日即可入帳,領取截止日期為 115 年 4 月 30 日。普發現金官網已於 10 月 23 日上線,民眾可前往網站(https://10000.gov.tw/)瀏覽相關資訊。

普發6.jpg
行政院

2025 普發現金一萬誰能領?領取資格對象一次看

本次普發現金的領取資格對象包含:具有台灣國內戶籍的國民、取得居留許可的無戶籍國民、取得永久居留許可的外國人、以及政府機關因公派駐國外人員及其具我國國籍的眷屬。

此外,中國地區、港澳與外國人,若為我國國民配偶並已取得居留許可,同樣也符合領取資格;115 年 4 月 1 日至 4 月 30 日國內出生的新生兒,也有領取資格。

普發1.jpg
行政院

2025 普發現金一萬 5 種領取方式出爐,「登記入帳」最快 11 月 12 日入袋

本次普發現金提供 5 種領取管道,民眾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最便利的方式。領取方式包含「登記入帳」、「ATM 領現」、「郵局領現」、「直接入帳」及「造冊發放」等 5 種方式。

2025 普發一萬|登記入帳

  • 預登記日期:2025 年 11 月 5 日至 9 日

  • 登記日期:2025 年 11 月 10 日

  • 入帳日期:最快 2025 年 11 月 12 日

  • 登記方式:持健保卡號、身分證號、金融機構帳號,進入官網登記

  • 截止日期:2026 年 4 月 30 日

2025 普發一萬|ATM 領現

  • 領取日期:2025 年 11 月 17 日

  • 截止日期:2026 年 4 月 30 日

2025 普發一萬|郵局臨櫃領現

  • 領取日期:2025 年 11 月 24 日

  • 截止日期:2026 年 4 月 30 日

    2026 年 4 月 1 日至 4 月 30 日國內出生的新生兒應於 2026 年 5 月 22 日前至郵局領取。

普發3.jpg
行政院

2025 普發一萬|直接入帳

  • 適用對象:已例行領取政府津貼或年金者,包含勞保年金、災保年金、國民年金(含原住民給付)、老農津貼、農民退休儲金、勞工退休金之月退休金、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安置兒少及公費就養榮民

  • 入帳日期:2025 年 11 月 12 日直接匯撥至個人帳戶

普發4.jpg
行政院

2025 普發一萬|造冊發放

  • 適用對象:居住且設籍在屏東縣獅子鄉、花蓮縣萬榮鄉及臺東縣金峰鄉的民眾

  • 登記時間:2026 年 10 月 24 日至 28 日,每日 8 時至 18 時

  • 登記方式:攜帶身分證明文件前往當地個派出所或分駐所登記,假日同樣開放受理登記

  • 領取日期:2026 年 11 月 12 日 25 日前往登記的派出所或分駐所領取

普發5.jpg
行政院

稅收超徵是什麼?有哪些原因會造成稅收超徵?

財政部公布去年全國總稅收 3 兆 7619 億元,超徵 5283 億元,創下新高。上半年關於是否普發現金,「還稅於民」引發外界關注。然而稅收為何會超徵?其他國家又是如何解決稅收超徵?

政府財政收支以「量出為入」為原則,即先決定要花多少錢,再決定要收多少稅。而稅收超徵的定義為「實際稅收超過原編定的預算」,由於預算是在年度開始前預先編列,到實際結算時恐怕很難完全一致。

除上述提到,因預算編列低估、時間差之外,還有許多原因會導致稅收超徵:

稅收超徵可能原因 1:經濟成長率估算差距

當經濟大幅成長、企業獲利超出預期,可能導致相對的所得稅、營業稅、財產稅增加,進而使稅收提高。

以台灣 2022 年的情況為例,營業所得稅超過預算數 2943 億元,占總超徵數近 6 成。因2021 年編列 2022 年預算時,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財政部以當時央行預估 2021 年經濟成長率 5.08% 來估算營所稅,然而最終實際公布的經濟成長率為 6.53%。

稅收超徵可能原因 2:特殊稅制變化

稅制改革也可能會導致稅收超徵。例如賦稅署 2023 年表示,房地合一稅 2.0 上路,使得交易房地比預期增加,導致綜所稅超徵。

除營業稅、綜所稅等影響,如遺產稅也取決於當年度過世的富人數量、證交稅則看股市交易活絡程度,因此租稅收入常與政府預測有所落差。

延伸閱讀:報稅新制|遺產稅、贈與稅減稅策略!從課稅級距解析2策略,幫你省下稅負成本

賦稅署表示,各主要國家普遍存在無法精準預測稅收情形,差異數達 10% 以上也常有之。例如日本 2020 年稅收達成率 110.33%,意即超徵 10.33%;新加坡 2017 年超徵 11.77% 等。

稅收超徵一定要普發現金嗎?減稅、退稅也是常見做法

由於稅收超徵屬於普遍存在的現象,因此不少國家或地區制定不同政策來處理超徵的租稅收入,包含發放現金、減稅、退稅等。

根據《自由財經》報導,澳門自 2008 年金融海嘯後,考量到通膨及博弈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實施《現金分享計劃》。政府向符合資格的永久居民及非永久居民發放現金。

香港則長年實施稅項寬減以及租金免稅、電費補貼等措施;南韓 2008 年因應油價,針對低收入者和中小企業發放退稅金及補貼;美國則提出振興經濟方案,透過減稅等措施促進消費。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立法院、自由財經、行政院;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支琬清

本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

繼續閱讀 時事觀點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