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知識分享擴大知識鴻溝:知溝理論

盧希鵬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訪問學者
在講授知識管理課程時,我總會談到知識分享就如同資訊擴散的過程,由知識密度高的地方,擴散到知識密度低的地方;你分享我不知道的,我分享你不知道的,久而久之,知識的差異就會被抹平,而達到知識共享型的企業。同樣地,Web 2.0也刺激了社會層次的知識分享,讓人們彼此的知識交流更頻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知識型社會,弭平了知識落差。
講完這段話,我還會接著對同學們說,如果你贊成上述講法,那就太天真了。
經理人都是「高級」知識份子,在解讀理論時,需要多想幾層。因為資訊技術能達到的功能是一回事,而使用者的動機與能力卻又是另一回事。
資訊科技愈發達,知識落差愈大
1970年代,明尼蘇達大學教授(University of Minnesota)菲利浦‧蒂奇那(Phillip Tichenor),率先提出類似質疑。他認為,資訊技術與媒體的發達,不僅不會消弭族群間的知識差異,反而會擴大彼此間的「知識鴻溝」(Knowledge Gap),讓社會經濟階層(或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因為使用科技獲取更多知識,進而擴大知識落差。他的理論便叫做「知溝理論」(Knowledge Gap Theory)。
造成這項差異的原因在於,社經程度高的人,無論在知識取得的技巧、原有資訊的存量、社會接觸的對象與科技媒介的應用,都普遍高於社經程度低的族群,所以讓知識鴻溝愈來愈大。
這個道理很簡單,像是有錢人的小孩擁有電腦的比例較高,弱勢族群的家庭卻買不起電腦給小孩,電腦網路非但沒有弭平知識落差,反而擴大了知識落差。所以有人主張送電腦到鄉下與偏遠地區,教他們使用電腦,以縮小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其實這是一個粗糙的想法,因為造成數位落差的原因,不只是有沒有電腦,而是要利用電腦做什麼。
1997年,特雷弗‧海伍德(Trevor Haywood)重新研究此一現象,發現網際網路時代仍有「資訊菁英」的存在,主因在於即使有了電腦與網路,但因為有些人常使用,有些人很少使用,所以知識落差仍然存在。像是年輕人使用網路很頻繁,父母較少(甚至是阻止)使用網路,所以代溝愈來愈大。使用社會網絡的人,資訊愈來愈多,不用的人將與社會資訊愈來愈脫節。重點不只在你有沒有電腦,而在你使不使用電腦,以及你用電腦網路做什麼。
依照「使用與滿足理論」(Uses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人們會為了滿足各自的需求,會主動選擇不同的資訊媒體。過去我們的資訊主要來自於周遭朋友,因此小朋友的朋友多半是小朋友,爺爺的朋友大都是爺爺,不同區隔間很少彼此互相溝通,因而有市場區隔的概念。
使用動機強弱,造成新型態知識落差
但在網路世界中,傳統市場區隔將因「跨區隔的文化融合」而打亂。像是某個線上遊戲的諸多玩家,在參加網聚後才發現,網上好友有80歲的阿公,也有12歲的小弟。見面之初,彼此啞口無言,因為在長幼有序的社會中,阿公怎麼會與小朋友成為好朋友?後來彼此開始把話談開了,才發現大家真的是網路上那些「代號」後面的人物,十分有趣。
有次我參加一場「資訊素養電視座談會」,主持人問:「資本或技術會由密集高的區域往低的地區擴散,網際網路時代會形成西方文化的侵略嗎?」我認為文化侵略的來源不是西方文化的擴散,而是知識落差的擴大。依照知溝理論,知識密集高的地區,使用資訊科技的能力較強,而如果知識密集低的地區無法使用資訊科技,知識鴻溝將愈來愈大。
幸好台灣社會資訊化的程度算高。不過,當時我說網際網路帶來的不只是知識擴散,還是一種文化的融合。網路不同於大眾媒體,電視是人與機器間的單向對話,網路則不只是連結人與技術,更是人與人之間的雙向分享,因此文化的交流,將先於資本的擴散。
因為文化的融合,這個世界正在改變。不過,即使網際網路讓人人有上網分享的權利,但不是每個人都有使用知識分享系統的動機。願意使用網路的人,獲得的知識量會愈來愈多,進而在組織與社會中造成另一類落差,就像教育部官員搞不懂大家為什麼要上「開心農場」中偷菜一般。如果政府官員不上網、企業高階經理人不上網,就會與社會、組織脫節,無法產生文化融合,繼而成為數位落差的弱勢團體。不是因為他們沒電腦,而是他們不用網路。
這讓我想到有人說天底下有3種人,第一種人Make things happen(促使事情發生);第二種人Watch things happen(看著事情發生);第三種人等事情發生後,「Say"what happened?"」(問說:「發生什麼事了?」)由衷希望,我們的政府官員與企業高階經理人們,不是第三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