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終身學習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搶救記憶力!4 個記憶方法,讓你記得久、也記得清楚

2024-06-18 經理人編輯部
分享
收藏

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時常會有「明明就已經背過,卻還是忘記了⋯⋯」「雖然讀過這本書,但怎麼想都想不起來⋯⋯」等類似經驗,因而對於自己的記憶能力或方法感到洩氣和失望。然而,許多有關大腦的科學研究均表示,現實生活中其實幾乎不會發生「喪失記憶」的情形(如果大腦有受傷則是另當別論),你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基本上都會一直保存在大腦裡。

換句話說,會有「想不起來」「記不起來」的困擾,是因為沒有去「喚醒」那些記憶。因此,打從決定開始「記憶」的那一刻起,就必須對於「記憶」這件事抱持積極的態度,找出屬於自己的記憶方式,並愛惜自己的記憶力,才能為所讀取的資訊內容,安插上許多不同的「勾子」,方便日後在大腦中的知識汪洋中,「釣」出你所需要的資料。

接著,每個人都應該要開發自己的記憶方式,也許是大聲朗讀、手寫筆記、畫成圖像或聆聽錄音檔等都行。不過要注意的是,《學習大勉強》作者安和內哲也強調,由於大腦很喜歡新鮮感,容易對於新奇事物留下印象,若是長期都使用同一種記憶法,久而久之當大腦習慣後,記憶的效率反而變差。因此,安和內哲也建議,組合多種記憶法,同時運用眼、耳、口、手,甚至是角色扮演,動員所有感官幫忙記憶,更能強化記憶的深度和長度。

最後,應盡量避免在壓力、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下強行記憶。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延伸閱讀:早餐店阿姨為何能記住所有客人的點餐?用這個方法清理大腦,增強記憶

搶救記憶力!4 個記憶方法,讓你記得久、也記得清楚

記憶方法 1. 轉盤子記憶法

學習後就棄之不理,資訊便會隨時間流逝而快速遺忘。因此,就像馬戲團小丑同時在好幾根竹竿上轉盤子,在盤子快要停止時再推它一把,就能維持旋轉動力一樣,時時溫習,便能讓記憶黏貼在腦海裡。

《記憶力》書中推薦了一套「維護記憶」的方法:在學習後 10~15 分鐘,進行第一次複習,接著實施「1 的法則」,在 1 小時、1 天、1 周、1 個月、1 季這 5 個時間點,重新檢視記憶的狀態。

記憶方法 2. 螺旋記憶法

有些人一拿到書,習慣就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好不容易看完了,前面的內容卻也忘得差不多,然後事後沮喪地抱怨,「花了那麼多時間,為什麼還是記不住?」

對此,《學習大勉強》一書建議,與其一次投入大量時間從到頭尾硬拚,不如縮短時間,將資訊切塊,然後再以迴圈式地、由淺入深地反覆記憶,不僅能加快記憶速度,也能加深理解程度。

記憶方法 3. 影像記憶法(羅馬室記憶法)

古羅馬演說家西塞羅(Cicero)以旁徵博引、說理清晰聞名;更重要的是,他在辨論時從不看筆記,只靠記憶。據說,他只要看到座位上的擺設或裝飾物,就可以想起關鍵論點,然後一口氣背出好幾大本資料。《記憶力》書中解釋,由於西塞羅能夠在內心投射出一個擺著桌椅傢俱的房間,每項物品都帶著他專屬的記憶,所以只要看到這些東西,就能存取這些「寄生」在不同物品上的記憶。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在心中設計一個「空間」。試著從一個熟悉的環境開始,仔細觀察四周吊在天花板、貼在牆壁和放在地板上的事物,有哪些讓你記憶深刻。為這些物品與其相對應的位置標上編碼,並且牢記這個畫面,往後如果需要記憶時,就想起這個空間,將你要記憶的東西,與心中的空間裡的某個物品產生互動,將能夠讓你的記憶更有組織、有系統、有畫面、甚至有聲音,記憶的效果也會更良好。

記憶方法 4. 聯想鏈記憶法

許多人在檢視條列式的筆記時,時常會忘記自己當時在寫些什麼,所以就連想要背誦也無從背起。這是因為一般的筆記做法缺少邏輯,只是將一堆支離破碎、毫無關係的內容抄錄下來,卻忽略了「合理」這個要素。

《史上超強學習法》作者吉田隆嘉建議,在記憶的過程中,一定要設法先理解內容的邏輯性,最好能夠形成一個故事,將各項訊息串連成一條鎖鏈,只要能抓到第一個環圈,最後一個環圈也就能輕而易舉地掌握,對於整體的記憶將會有極大助益。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

生涯規劃怎麼做?一張圖秒懂:生涯規劃不是「選工作」,而是「經營人生」

2025-05-02 經理人編輯部
分享
收藏

你都怎麼做「生涯規劃」?

離開校園、走進職場的第一天,許多人如此期待未來:28 歲當組長、33 歲升經理、36 歲做副總⋯⋯然而,職涯,真的能夠規畫嗎?工作,一定會順利向上升遷嗎?年輕時設定的目標,步入中年後依然會嚮往嗎?生涯規劃、職涯規劃到底該怎麼做?

從「生涯彩虹圖」看生涯規劃 5 階段

1950 年代前,「生涯發展」與「職業發展」幾乎畫上等號,在美國知名生涯發展學者唐納 ‧ 舒伯(Donald Super)之後,才逐漸加入「自我發展」的概念。

「生涯,統合了各種職業與生活角色,也是一連串有酬或是無酬職位的綜合。除了職位外,還有很多和工作有關的角色。」他認為,生涯規劃不只涉及工作,還與成長過程、學習經驗、角色轉變及環境變化有關。

舒伯依據不同年齡的性格發展,將生涯發展分為 5 個階段。例如,24 歲之前,我們對於自己未來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都有許多想像;之後便開始發展工作能力、累積經驗,漸漸穩定下來;45 歲後進入再度創新或停滯的關卡,直到 65 歲退休。

1200x628.jpg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人生是多重角色的組合。
經理人月刊

1980 年代,舒伯發現,除了年紀,身分角色也會影響每個階段的心態與行動,因而進一步畫出「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最外圈是生活廣度,包括成長期、探索期等 7 個階段;往內則有兒童、學生、公民、工作者等 6 種角色。

不同的角色就像彩虹的不同顏色,橫跨人的一生。彩虹內圈呈現凹凸不平、長短不一,代表在該年齡階段不同角色的分量。

比如說,多數人在 15∼24 歲之間的主要身分是學生,因此有較多時間、較少限制來探索自我與世界。進入中年後,多數人同時身兼持家者和工作者的身分,必須在兩者之間權衡。

在這樣多重角色並存的情境中,有人會搭配探索工具,釐清當下的職涯重心與行動策略。《經理人》推出「全方位職涯思維課」,透過實作,協助梳理角色轉換背後的價值排序,幫助人們在工作、家庭與自我成長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人生是一個個不同角色的串聯,我們通常會在同一階段擁有不同的演出「舞台」,意即生活空間──在家中是父母、在社區是公民、在學校是 EMBA 學生、在辦公室是高階主管。如果個人的能力與成熟度不足以應付這些角色間的轉換,就會互相干涉與衝突。

有些生涯發展學者認為,職涯發展階段是不可逆的,一般人在青春期完成自我探索的階段之後,就不會再探索了。

舒伯並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生涯的抉擇,是一個要花一輩子才能走完的歷程,因為人們會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動,像是經濟不景氣、新科技的發明、組織轉型等因素,而不斷調整生涯目標,啟動職涯的「迷你循環」。

在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職涯目標改變的狀況非常普遍,舒伯將迷你循環視為個人加強成熟度、增加適應力、提升創造力的方式(如圖)。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圖解二.jpg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經理人月刊

例如,中年換跑道意味著開啟新的成長期,如果能夠順利適應,便能再一次經歷探索、建立、維持等等階段。而當我們養成了生涯規劃各階段所需具備的能力,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並且對自我有不同程度的覺察時,就代表我們達到了「生涯成熟」(Vocational Maturity) 。

有些人會在這樣的轉換期停下來,重新整理自己目前累積了哪些經驗、有哪些優勢,下一步又可能往哪裡走。「全方位職涯思維課」搭配《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提供一套實作工具,協助釐清當下的位置與未來的方向,成為重新出發的起點。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