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pexels

美國第一位億萬富豪!石油大王洛克斐勒:一個習慣,讓我事業、人生都成功

2018-05-28 整理‧撰文 陳清稱
分享
收藏

提起約翰 ‧ 洛克斐勒(John Rockefeller),你會想到什麼?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豪、石油大王、慈善家……,這些響噹噹的頭銜指的都是洛克斐勒,但無論名聲多麼響亮,卻怎麼也比不上他在《一美元開始的修練》自傳中,透露自己最喜歡「簿記員」(類似今日的會計工作)這個微不足道的職稱。

《一美元開始的修練》是洛克斐勒在 70 歲那一年(1909 年),提筆寫下一生傳奇的經歷。

他自述:16 歲投入職場,從一名公司簿記員開始學習商場規則;21 歲自行創業後不久,接著再成立的標準石油(Standard Oil),曾一度掌握全美 90%石油市場;55 歲退休直到離世(98 歲),長達四十多年的時間,捐出大部分家產投入慈善事業。

縱觀洛克斐勒的一生,可從退休時間點分成兩大階段── 「商場經營」與「慈善事業」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不論是在哪一個領域,年少時擔任簿記員的工作經歷,所接受的商場扎實訓練,都為往後的成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重視數字與事實,仔細對帳、不放過一分錢

洛克斐勒曾說,「我的職涯始於簿計員,從中學會極度重視數字與事實,不管它們是多麼枝微末節的事。」

雖然簿記員是洛克斐勒的第一份工作,但其實早在七、八歲時,在母親的協助下,洛克斐勒便開始人生的「第一份事業」──飼養火雞,再秤斤論兩將牠們賣出獲利,並且鉅細靡遺地記錄每一筆交易。

這個從小養成記帳的習慣,則來自於父親的教誨與訓練。從童年開始,在洛克斐勒家中便有一本稱為「帳本 A」的小冊子,用來記錄家裡的收支狀況與定期小額捐款,而他從小就密切參與這項工作。

直到 16 歲那年,洛克斐勒在克里夫蘭(Cleveland)商業學校接受短期訓練,學習簿計與商業貿易基本原理,之後在一家從事批發的公司找到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負責文書與簿記,由於父親的長期訓練與商業學校的教育,使得他很快就上手這份工作。

洛克斐勒回憶,有一天,當地一名水電工拿了一大疊帳單到隔壁公司收帳,由於這位鄰居是個大忙人,因此只是對這疊帳單瞥了一眼,轉頭就對身旁的簿記員說:「付清帳單吧。」這個舉動令他感到不可思議,因為當他遇上同一名水電工前來自己工作的公司收帳時,他都會再三仔細地核對帳單上每一筆費用,就算只有一分錢也從不放過。

訓練自己檢核帳單是一種執行力的體現。

洛克斐勒認為,以隨性做事的方式經營事業的人,最終肯定不會成功。

面對現實、不自我欺騙,締造石油王國

簿記員出色的工作表現,讓洛克斐勒很快獲得晉升,積攢足夠的資金,並在 21 歲那年決定創業,成立經營貨品運輸與生產公司,直到 1860 年合夥代初期,才正式進軍石油產業,1870 年創立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旋即控制全美 9 成以上的煉油廠與石油管線。

洛克斐勒將標準石油的成功歸功於一貫的經營政策,包含採用高效率的製造方法、斥資數百萬美元興建輸油管線、以優渥的薪資招募管理班底與工人、尋找具有潛力的市場、募集大筆資金等。

此外,洛克斐勒也提醒:

聰明記帳,實際了解生意賺賠的重要性,因為無知的競爭,只會落得無比失望的結局

「當一個人業務不佳時,總是厭惡於研究帳本並面對現實。」洛克斐勒強調,標準石油管理階層從一開始就準確地記帳,了解自己賺了多少錢,而且知道哪些業務賺錢或賠錢,更重要的是從不自我欺騙。

退休 40 年散盡家財做慈善,將善款花在刀口上

55 歲那年,因健康因素讓洛克斐勒選擇退休,卻也意外開啟了他另一個舉世聞名的慈善事業。

「為了好事而捐贈金錢所帶來的樂趣與滿足,遠遠超過賺錢本身,」但洛克斐勒也指出,如果不研究善款本身以外的運作,讓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光是捐錢的效果非常有限。

洛克菲勒主張,行善要像商業活動一樣,建立起有效率的贈予制度

就像幫助生病與窮苦的人,總是會讓人引發惻隱之心,但相較於醫學研究人員努力針對疾病與痛苦的根源,成功地研發出解方、對症下藥,卻非常不容易爭取到捐款。因為前者會強烈引發人們心中的憐憫,但後者卻要動腦筋說服別人才能得到支持。

為解決上述困境,他不惜花費重金成立洛克斐勒基金會(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資助各項醫學研究,其成果包括根除鉤蟲和黃熱病,也對抗生素的發現幫助甚大,挽救無數生命;同時創辦芝加哥與洛克斐勒兩所頂尖大學。

「不管理財專家的人品有多好,如果欠缺經驗,你肯定不會把要留給子女的財富交給他打理。」洛克斐勒認為,同樣的道理也可運用在慈善事業,捐贈給社會的錢就好比是在為家庭的未來開支儲蓄,也應該得到審慎地管理。

(本文摘錄、整理自《一美元開始的修練》,商周出版)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Photographee.eu via shutterstock

職涯反思課|愈聰明的人,找工作更要小心!想清楚3件事,未來才不會後悔

張玉琦
2025-04-28
《經理人》副總編輯 張玉琦
分享
收藏

在轉職潮當中,通常能進到面試,代表學經歷已經通過初步的篩選,是相關的科系或有相關工作經驗。在面試的階段,人資或用人主管除了觀察應徵者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人格特質。

近期,我將在「全方位職涯思維課」中,進一步分享如何挖掘自身潛力、善用人格特質,並以日本知名人生哲學 Ikigai 為核心,搭配全台首份、最完整的 《打造職涯優勢地圖》 模板,幫你打造一條更有意義與成就感的職涯路徑!

履歷上的「豆芽現象」:愈聰明的人,愈要注意、避免不落實

現在常常看到履歷上的工作經驗,每份工作只有一年多,甚至幾個月就換一份工作。

有次面試一個談吐很聰明的女孩,我問她,之前的工作資歷都有點短大概一年而已,而且跳了幾個不同性質的公司,有什麼原因嗎?

她很坦率地說,「因為我學到一件事情就想走。」後來她好像覺得這樣回答不太對,又補了一句「我知道,我要改改我的心態。」

聯強總裁杜書伍在《打造將才基因》,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豆芽現象」。豆芽長得很快,外表看起來很飽滿,質地卻很脆弱。

在個人能力上的豆芽現象,就是職場新人學技能,從不會到會,大致能掌握其「形」,學得快的人很快就覺得自己學會了。後來就想轉到其他領域,看起來學了很多,其實都只學到「形」,不見得能派上用場。

書中還提到,愈是「聰明人」,愈容易不務實。 因為聰明人邏輯強、理解力也強,所以常常覺得事情很「容易」。但是邏輯和實務是兩回事,實務需要透過觀察和經驗累積,如果不想要磨練,停留在「理解」的階段,能力就難以提升。

在同一份工作待了一年,能說自己學會的能力究竟有多少或許難以論斷?或許你可以這樣想,用人主管會覺得他開出來的職缺,是一個一年就能學會的工作嗎?

給求職者的反思:不喜歡就不做,你挑事,別人就挑你

也有一次面試一個反應很快的男生,問到他工作最喜歡的部分,他說是想新的東西、新的方案和活動,他說自己對例行的工作會失去興趣。但是「工作裡本來就一定包含每天執行的部分,」面試主管提醒他。

「我知道阿,可是我就是不喜歡。」接著他談起了自己有多不喜歡自己的前任主管,總是交代他很多工作,但是對他的新點子又很保守。

一個職位裡通常都包含一個比例是一定要做的工作,也會包含一部分創造性的工作。健康的工作心態是找到工作中的平衡,讓喜歡的部分大於不喜歡的部分,甚至於知道自己不喜歡的可能是重要的能力,能夠克服自己的偏好,去把事情做好。

《打造將才基因》也提到,人有一個本能的叛逆,就是依據自己的感覺、好惡來判斷,只要我不喜歡我就反對。如果進入職場接觸到公司的制度、流程,討厭的就排斥,不喜歡的同事就不跟他合作,工作也是挑喜歡的做,再聰明、再有能力,主管也不應錄用。

面試時要想的事:你問的問題,其實代表了你怎麼想、你在乎什麼

許多應徵者面試時問的問題,都是基於自己之前的工作經驗(而且多半是不好或是不喜歡的),所以他們想要確保自己不會重蹈覆轍。

這個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對於面試你的主管來說,你的問題,都透露出你的工作習慣和價值觀,為了避免造成錯誤的印象,有些問題建議再斟酌。 像是:

1. 請問工作會變動嗎?

現在有什麼工作不會變動嗎?後來我了解他是因為前一份工作增加了許多新業務,讓他的工作內容大幅調整,他也因此離職。

關於工作內容,也許你可以問,這個部門有什麼正在進行的計畫或發展嗎?

2. 請問中間出去開會的話,還要回來打卡嗎?

且不論公司的出缺勤制度如何,這個問題的出發點,很顯然是一個不想回來打卡的人。就算在很自由的公司,他也不見得想請一個很討厭打卡上班的人,或者說覺得這個問題會關係到他想不想進這家公司的人。

面試是雙向的,公司面試你是否適合這個工作,應徵者也面試這個工作是否適合自己。

寫這些面試經驗,不是要鼓勵應徵者隱藏自己的想法,以得到工作為優先,而是提醒求職者,如果一直覺得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學到東西,學到就想走,或是非常排斥不喜歡的工作,只想做喜歡的部分,且不論最後能否得到工作,自己在一個職位上得到的歷練和學到的能力,最後專業的提升程度也會很有限。

如果想知道更多找工作、規劃職涯、探索自己天賦與熱情的方式,歡迎加入 全方位職涯思維課 ,我會透過微型影音課程﹑超過 60 頁的 《打造職涯優勢地圖》 模板,與你一起努力,用更有系統、更全面的方式,找到有熱情、是自己擅長、且富有意義感的工作。

繼續閱讀 面試 求職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