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由Peera_stockfoto via shutterstock

工作愈忙愈要認真玩,兩步驟練習放下工作後更有效率工作

2019-01-11 作者 電腦玩物
分享
收藏

過去的我常常會想:工作都這麼忙了,怎麼有時間安排自己的休閒生活?工作這麼累,怎麼有時間去運動?工作做不完,哪有心情安排其他生活任務?

但在今年自己的許多生活習慣實踐中,讓我開始反思,情況可能剛好反過來:

不是沒有時間去做休閒活動,而是「沒有認真玩」導致工作更沒效率。最後就陷入真的沒有時間擁有生活的循環。

與其工作,不如暫時放下:3 個理由

當工作非常忙碌,非常多壓力與挫折時,我們會感覺到自己完全失去掌控權,想要投入工作,不敢離開工作,但事實上很多時候並沒辦法處在全速工作的最佳狀態,於是就在低效能、低成就感的情況下,逼迫自己用更多的熬夜、緩慢的速度,甚至是自我處罰的生活犧牲,以持續工作來對應忙碌。

但是你是否遇過下面的情況:
- 請了長假,排好了自己非常期待的旅行,於是這一周的工作變得更積極、更有效率,更仔細思考哪些工作必須完成,哪些可以放下?
- 在日常工作中,禮拜四、五的任務完成度高於禮拜一、二,因為知道快要到周末休息時間了,而周末又有你很期待的約會,工作也變得更有動力,處理事情時更有條理?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或許我們可以思考 3 個可能性。

第一個可能性。 那些低效率的時間、在工作桌前其實什麼都做不了的時間、為了釋放壓力而熬夜打發掉的時間,如果不用來工作,而是認真處理自己的生活,會不會加起來,其實就是我可以用來完成優質生活的時間?

第二個可能性。 而當擁有這些優質生活的時間,會不會反過來幫助我們補充精神與能量,於是能夠全力投入工作,在工作時間運作得更有效率和產值。

第三個可能性。 一邊帶著還需要完成某個工作的認知,一方面投入充分的優質休息、休閒,在充分生活的轉換過程中,更容易啟發工作上的想法,反而是低效率工作狀態下無法做到這些啟發。

就像在「紅眼航班與優質時間」這篇文章所提到的,擠出來的時間,可能反而造成最終的時間浪費。

練習放心去認真玩:2 個方法

身為職場工作者,我們必須面對要完成工作的責任,而工作常常多而雜亂,在這樣的現實底下,又如何能夠:「工作愈忙愈要放心認真玩」呢?

如果想要嘗試看看這樣的可能性,讓我來分享自己常常實踐的兩個步驟。

從上面實際體驗過的感覺,和其可能帶來的效果出發,我們是否可以試試看:

  • 把工作與休閒一起安排,而非工作剩下的時間再看看怎麼休閒
  • 讓充滿期待與成就感的休閒與休息,穿插在自己每天的行程表

我的第一個步驟是:「讓休閒、休息成為時間規畫的一部分」

如同我在「如何沒有罪惡感且現實的完成「想玩的事情」?」以及「把休息放入你的待辦清單:在累了之前開始休息」這兩篇文章所提到的,在時間規畫時,不只考慮工作,也將陪伴家人、玩遊戲、運動、休息等也當作任務,一起安排在同一個時間規畫中。

  1. 如果沒有為休閒、休息主動安排時間,那麼就更加不知道應該在多少時間內完成工作,反而失去了加速工作的動力。
  2. 如果沒有為休閒、休息設定目標,安排行動清單,那麼當空檔出現時,我們反而不知道可以做什麼行動來利用空檔。
  3. 最後這些可利用時間,就會不知不覺在打發時間、低速工作中渡過,既沒好好玩,也沒好好工作。

第二個步驟是:「選擇對工作有幫助的休閒、休息」

如果覺得對休閒、休息有罪惡感,那麼可以試試看去思考:「這樣的休閒與休息,是否能夠對工作產生正向的助益。」

事實上,工作與生活並非絕對二分,同樣都是人生中值得投入的事情,兩者之間也應該對彼此有所助益。

例如不妨帶著工作上一個關鍵問題,在午休時間到達時,不要再待在辦公室,能夠出去走走,一邊散步一邊思考問題:「利用午休散步時間解決難題,走路與大腦思考的測試」。

  1. 選擇那些可以帶來成就感,能夠完成具體目標的休閒、休息活動。
  2. 創造屬於個人的價值,例如學習某個知識、練習某種技能、培養某段關係、鍛鍊或休養身體、完成某個私人挑戰,或是投入的去欣賞某部電影、小說與遊戲。
  3. 認真玩,不是打發時間的玩,而是讓空檔時間成為對我們充滿吸引力,且能帶領我們持續成長,和工作處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把生活也當成任務,是我多年來實踐的基本原則,而這樣的方法,對我來說帶來極大的幫助,這樣的玩,也能真正產生恢復的效果:「為何休息後更焦慮更沒動力?可能我只是在打發時間」。

工作愈忙愈要認真玩:4 個好處

所以 2018 年對我來說是更加忙碌的一年,職場上除了原本的工作任務外又被賦予了一個全新的大型專案,今年度受邀參與的課程講座數量也大幅增加,生活上加入了陪伴孩子的新任務,今年還歷經了兩次搬家的意外

但在這樣的情境中,在排每周每日行動清單時,我依然堅持要把休閒與休息的任務排入,一方面思考如何保留「個人神聖時間」,一方面思考「要去實現什麼個人價值」。

而在這樣的練習中,為我帶來了 4 個好處。

  1. 為自己建立成就感,無論工作、生活,或是個人的休閒,都投入能創造成就感的任務,幫助自己建立更幸福的人生感受。
  2. 反而有了更好的精力、注意力,能夠在解決工作任務時更投入、更快速、更高品質。
  3. 練習掌控的技巧,也培養掌控的信心,完成生活中的挑戰,幫助自己更不害怕工作上的挑戰。
  4. 找到人生管理中「我」的位置,思考「我」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把這樣的實踐心得,在年底的這篇文章中,跟各位讀者分享。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延伸閱讀:[練習好好休息的七種方法,不用一口氣衝到終點]、[只要周末一小時的計畫,完全改變你的未來一周]等文章。或是參考我陸續開設的時間管理、筆記方法等課程:「電腦玩物站長課程報名清單」。

工作愈忙系列文章:
- 工作愈忙愈要降低決策疲勞, 6 個方法避免選擇癱瘓
- 工作愈忙愈要會記重點,快速筆記任務的 4 個關鍵字法則
- 工作愈忙愈要認真玩,兩步驟練習放下工作後更有效率工作

(本文出自電腦玩物

繼續閱讀 工作生活平衡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什麼是理想的工作?往上爬是一種選擇,但「萬花筒」人生更快樂

2025-05-09 整理‧撰文 周頌宜
分享
收藏

你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是什麼?是財富還是地位?在百森學院(Babson College)教創業的黛安.穆卡伊(Diane Mulcahy)說,人們認為的成功和快樂,多來自他人的期望,小時候是父母、師長,長大後是主管、同事,到頭來才發現,按照別人的優先順序過生活,往往不是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根據哈佛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自 1938 年起歷時 70 年,追蹤 724 名男性的一生,發現幸福無關乎金錢或聲望,而是人際關係。

「只是單純『活著』還不夠,『如何活』才是最重要的。」

《斜槓青年》認為,生命的價值在於其獨特性,只有跳脫外在的框架,才可能找到人生的意義;為了生存而工作已不再是人生的首要目標,生活本身和品質才是該專注的事。

穆卡伊表示,過往職涯的定義局限在縱向的單一發展,已經不適用於現代人。她創造零工經濟(gig economy) 一詞,認為橫向的多元發展更可以平衡工作與生活,也就是斜槓模式(slash approach)

在現代職場中,找到真正符合自己興趣、技能與價值觀的工作,不僅是實現長期職涯滿足感的關鍵,更是避免在變動環境中迷失自我的方法。如果你正在探索這三者之間的交集,「全方位職涯思維課」結合《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從性格探索到潛能發掘,幫助你全面盤點職場優勢。

理想工作 3 要素:技能、興趣與價值觀

《不升遷也可以》提到,一份良好的工作,須包含 3 個要素,分別是技能、興趣及價值觀。

技能是你在工作中累積、學習到的能力;接著引導出興趣,包含任何你喜歡的工作或事物,即使不是專家,卻可以讓你付出心力鍛鍊;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價值觀支撐你面對困難、完成挑戰。結合這 3 種元素的工作,就像是由 3 面鏡子組成的萬花筒。

相較於傳統望遠鏡式的工作,鎖定單一工作升遷路徑,專注在下一個職位;萬花筒式工作型態提供多元的觀點

當你釐清自己最擅長什麼(技能)、最喜歡什麼(興趣)、最重視什麼(價值觀),就可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做出更好的職涯規畫。

斜槓的工作型態,正好符合萬花筒的 3 元素,提供一個多元工作組合的可能性;不僅可以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降低工作轉換的風險,同時兼顧自己想要的生活。

保持「機會心態」:主動累積經驗與職涯

如果想要橫向多元發展職涯,《零工經濟來了》給予兩點建議,首先要改變的是工作思維,從「員工心態」(employee mindset)轉為「機會心態」(opportunity mindset)。

抱持員工心態的工作者,在意的是「工作的職位」 ,依賴組織的成功,獲得響亮的頭銜、優渥的薪資。簡言之,員工心態的工作者以被動的態度工作,希望雇主保障財務安全、規畫能力發展。

抱持機會心態的工作者,重視「貢獻的價值」,主動接觸新事物、學習新技能,無時無刻都在思考,現階段的工作可以累積什麼樣的經驗、人脈、知識、資歷;不仰賴企業,而是建構屬於自己的職涯軌跡。

第二,設定完成目標的時間區間。TED 前十大觀看人數的演說「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How to Make Work-Life Balance),演講者奈傑.馬許(Nigel Marsh)強調,「一天太短,『退休後』則太長,必須取得中間值。」

為達成工作與生活平衡,重要的是選擇正確的時間跨度(time horizon)。

舉例來說,你想要在「明年」開一間新公司、精通一項新技術,很難辦到;但將時間跨度拉長,「5 年」就有可能達到這兩項目標。

也就是說,以一天為基準,無法達到工作和生活平衡;但若以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成功機率也跟著提高。

人們時常著眼短期目標,爭奪一時的成就感,而忽略長期目標,像是家庭和人際關係;當訂定正確的時間框架,將長期目標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就可重新分配時間、努力和金錢等資源,達成生活與工作平衡。

4 種工作模式,提升個人職涯的靈活度

工作並非只有往上走,或換跑道兩種選項,《沒定性是種優勢》提出 4 種工作模式,善用自己的個性與能力,跳脫堅守同一份工作的框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職涯模式。

1. 集體擁抱模式

擁有一份多種面向的工作,例如,城市規畫師工作內容包括研究、畫圖、策畫與執行政策。

2. 斜槓模式

同時擁有 2~5 份兼職或工作,多種不同的收入來源匯聚而成,可能是導遊、瑜珈老師、舞蹈家。

3. 愛因斯坦模式

在全職工作下追求志趣,例如愛因斯坦白天是公務員,下班後做研究,或是本業是工程師,休息則參加劇團。

4. 浴火鳳凰模式

鳳凰完成使命後,會從灰燼中重生。在一個較長的期間內多次轉換職涯,每次都拚盡全力。

如果你希望在職涯選擇上更具彈性,不再被單一職業框住,「全方位職涯思維課」能幫助你從多角度審視自己的能力與興趣,設計專屬的職涯組合。無論你是選擇集體擁抱模式、斜槓模式,還是浴火鳳凰模式,都能在多變的職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路徑。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