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夏季怎麼吃才養生?多吃「這種顏色」食物就對了

2019-08-06 資深新聞工作者、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 陳月卿
分享
收藏

很多人一到夏天就渾身不舒服,常常頭痛、失眠、煩躁、坐立不安⋯⋯,這是因為 夏季人體新陳代謝快,血液循環加劇,心臟負擔也隨之加重,所以夏季要養「心」。特別是銀髮族,要保持心情舒暢,千萬不要暴怒生氣,以防心臟病發作。

夏天養心,多吃紅色食物

養心可以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苦茶、蓮子芯等,以收清心涼血、解暑去熱、健脾利胃之效。紅色入心,所以夏天盛產的桑葚、紅西瓜、葡萄柚、胡蘿蔔、番茄也是養心好食物。其他紅色食物,如紅棗、紅豆、紅薏仁、紅扁豆等,都有益養血、降血脂、改善心血管和血液循環。

夏天酷熱多雨,身體容易積存濕熱,會有胸悶、胃口不好、四肢沉重、精神萎靡、睡不飽、疲倦等現象,所以 飲食應盡量清淡、少油膩,量也要少一點,以減少腸胃的負擔 ,正好可以順便減去秋、冬留下來的肥油。

去熱消水腫,可多吃瓜類

要去濕熱、消水腫、減肥,可以多吃冬瓜、絲瓜、苦瓜、蓮子、紅豆、薏仁、山藥等,去濕利尿的食物。冬瓜也全身是寶,尤其冬瓜籽可入藥,所以最好連皮刷洗乾淨,把瓜囊和冬瓜籽一起用調理機攪碎,再和冬瓜皮肉一起烹煮,可以吃到更多營養。夏季要多喝水,我喜歡用自己栽種的迷迭香,加幾片檸檬,泡一壺好水。不僅翠綠的顏色讓人暑氣盡消,迷迭香和檸檬的香氣,聞著也舒服,喝起來更是爽口生津,還可以去暑熱,減輕頭昏腦脹,提神醒腦。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夏季養生做得好,就可以「冬病夏治」,調整體質。趁著一年中最炎熱、陽氣最旺的時候,多曬太陽、運動強身、少吃生冷,可以改善過敏體質,減少一些冬季好發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氣喘、風濕等陽虛症。用好食物養身、養心、去濕、減肥,何樂不為?

長夏健脾去溼,薏仁、紅豆是好幫手

一般常說:春季養肝,綠色入肝;夏季養心,紅色入心;秋季潤肺,白色入肺;冬季養腎,黑色入腎。那麼脾臟呢?同為五臟之一,在季節養生中,為何獨缺脾臟?

七、八月份正是中醫學一年五季的長夏。節氣從小暑、大暑、立秋到處暑。來到長夏的時節,太陽酷熱,濕氣蒸騰,

形成暑熱和潮濕交替,所以中醫主張:「長夏防濕」,也就是說,長夏養生重在健脾去濕、養護脾陽。

偏偏這個季節在台灣,就是又溼又熱,而脾臟最怕溼熱,「脾溼」會影響消化功能,容易出現疲倦乏力、食慾不振、大便溏稀、四肢冰涼的情形,甚至會造成水分滯留,形成水腫。

事實上,現代人脾虛的很多,到了盛夏濕熱季節更會覺得渾身不舒服。

要健脾消水腫不妨吃點嫩薑或粉薑。俗語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嫩薑肉嫩、多汁,不辣又開胃,而且根據中醫典籍所說,它屬於涼性,切片之後,用紫蘇梅汁醃漬當開胃菜吃,不僅養胃還可以去濕。不過份量千萬不可以多,三兩片就夠了。粉薑比嫩薑老一點,屬於溫性,可以降低食物的寒涼性,有「健胃津脾」的功效。尤其黃色的「生薑皮」能行水,有利尿消腫功能,可減少水腫,科學實驗發現,看起來不起眼的薑皮其實是薑體精華所在,所以吃薑千萬別去皮。

薏仁、紅豆也是清除體內濕氣的好幫手。薏仁可以去濕氣、消水腫,健脾益胃。紅豆也有利水消腫、健脾胃的效果。煮的時候多加點水,可把湯汁當水喝,薏仁紅豆粒則當飯吃,不僅健脾、祛濕,還可以養血(注意,煮水時紅豆別煮破)。

排出體內濕熱防中暑,一定要多喝水

想要健脾,可以多吃黃色、甘味的東西,特別是五穀根莖類,如:糙米、燕麥、小米、玉米、薏仁、南瓜、黃色地瓜。《本草綱目拾遺》提到,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它的水溶性纖維很多,熱量比米飯略少,所以脾虛的人,可用番薯當主食。另外,黃豆、黃豆芽、黃色甜椒、花生、腰果、核桃、鳳梨、芒果、木瓜,長夏期間也可以適量補充。

又濕又熱的天氣最容易中暑,要把體內的溼熱之氣排出,一定要多喝水,這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如果要健脾利胃,可以喝甘草水。中醫認為,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還可以解毒。尤其加了蜂蜜蜜炙而成的炙甘草,可以改善脾胃虛弱、大便溏稀、倦怠乏力、發熱咳嗽、心悸等症狀。炙甘草的量不必多,一兩片丟到杯子裏,反覆熱水沖泡一整天就可以了。

(本文整理、摘錄自《吃對全食物(下)》)

繼續閱讀 工作生活平衡
相關文章

吃對全食物(下)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

生涯規劃怎麼做?一張圖秒懂:生涯規劃不是「選工作」,而是「經營人生」

2025-05-02 經理人編輯部
分享
收藏

你都怎麼做「生涯規劃」?

離開校園、走進職場的第一天,許多人如此期待未來:28 歲當組長、33 歲升經理、36 歲做副總⋯⋯然而,職涯,真的能夠規畫嗎?工作,一定會順利向上升遷嗎?年輕時設定的目標,步入中年後依然會嚮往嗎?生涯規劃、職涯規劃到底該怎麼做?

從「生涯彩虹圖」看生涯規劃 5 階段

1950 年代前,「生涯發展」與「職業發展」幾乎畫上等號,在美國知名生涯發展學者唐納 ‧ 舒伯(Donald Super)之後,才逐漸加入「自我發展」的概念。

「生涯,統合了各種職業與生活角色,也是一連串有酬或是無酬職位的綜合。除了職位外,還有很多和工作有關的角色。」他認為,生涯規劃不只涉及工作,還與成長過程、學習經驗、角色轉變及環境變化有關。

舒伯依據不同年齡的性格發展,將生涯發展分為 5 個階段。例如,24 歲之前,我們對於自己未來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都有許多想像;之後便開始發展工作能力、累積經驗,漸漸穩定下來;45 歲後進入再度創新或停滯的關卡,直到 65 歲退休。

1200x628.jpg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人生是多重角色的組合。
經理人月刊

1980 年代,舒伯發現,除了年紀,身分角色也會影響每個階段的心態與行動,因而進一步畫出「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最外圈是生活廣度,包括成長期、探索期等 7 個階段;往內則有兒童、學生、公民、工作者等 6 種角色。

不同的角色就像彩虹的不同顏色,橫跨人的一生。彩虹內圈呈現凹凸不平、長短不一,代表在該年齡階段不同角色的分量。

比如說,多數人在 15∼24 歲之間的主要身分是學生,因此有較多時間、較少限制來探索自我與世界。進入中年後,多數人同時身兼持家者和工作者的身分,必須在兩者之間權衡。

在這樣多重角色並存的情境中,有人會搭配探索工具,釐清當下的職涯重心與行動策略。《經理人》推出「全方位職涯思維課」,透過實作,協助梳理角色轉換背後的價值排序,幫助人們在工作、家庭與自我成長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人生是一個個不同角色的串聯,我們通常會在同一階段擁有不同的演出「舞台」,意即生活空間──在家中是父母、在社區是公民、在學校是 EMBA 學生、在辦公室是高階主管。如果個人的能力與成熟度不足以應付這些角色間的轉換,就會互相干涉與衝突。

有些生涯發展學者認為,職涯發展階段是不可逆的,一般人在青春期完成自我探索的階段之後,就不會再探索了。

舒伯並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生涯的抉擇,是一個要花一輩子才能走完的歷程,因為人們會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動,像是經濟不景氣、新科技的發明、組織轉型等因素,而不斷調整生涯目標,啟動職涯的「迷你循環」。

在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職涯目標改變的狀況非常普遍,舒伯將迷你循環視為個人加強成熟度、增加適應力、提升創造力的方式(如圖)。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圖解二.jpg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經理人月刊

例如,中年換跑道意味著開啟新的成長期,如果能夠順利適應,便能再一次經歷探索、建立、維持等等階段。而當我們養成了生涯規劃各階段所需具備的能力,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並且對自我有不同程度的覺察時,就代表我們達到了「生涯成熟」(Vocational Maturity) 。

有些人會在這樣的轉換期停下來,重新整理自己目前累積了哪些經驗、有哪些優勢,下一步又可能往哪裡走。「全方位職涯思維課」搭配《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提供一套實作工具,協助釐清當下的位置與未來的方向,成為重新出發的起點。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