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ifanr

Dyson 放棄做電動車!不是產品失敗,那是為什麼?一封內部信曝關鍵原因

2019-10-14 ifanr 吳鵬飛
分享
收藏

戴森最近發出公告宣布停止電動車計畫,原因是 「該計畫在商業上不可行」 ,也就是說戴森認識到自家重金投入的汽車計畫賺不了錢。戴森創始人詹姆斯.戴森在給內部的信上說:「 這不是產品失敗,也不是團隊失敗。 」事實上, 戴森已經成功開發出原型車,產品非常符合戴森的理念,但可惜在商業上並不可行。

曾經想賣,卻等不到買家

這封內部信還透露了幾個關鍵訊息,戴森曾試圖出售汽車項目,但苦於沒有買家接盤,不得不停止,接下來的戴森將把目光瞄向固態電池、視覺系統,機器人技術,機器學習、AI 相關技術。

戴森電動車

砍掉了汽車計畫之後,關於團隊人員的去留問題,戴森也在內部郵件中做出明確的說明。 該部門一共有 523 名員工,其中498 名在英國,戴森將努力為絕大多數人在公司內部尋找其他崗位 ,他們的家電業務有足夠的空缺崗位;如果戴森不能妥善安排或者有員工不想再留在公司,戴森會尊重並支持他們的選擇。

2017 年 9 月,同樣是一封內部郵件,70 歲的英國首富詹姆斯.戴森藉著幾張設計草圖向全體員工宣布正式進軍造車業。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彼時的目標是 2020 年推出新車。規劃顯示,戴森將投入 20 億英鎊,其中一半將用於電池的研發。

種種跡象顯示,造車絕對不是戴森的臨時起意。從側面來講,昔日的功夫下得有多深,今天之放棄就有多麼的艱難。

故事的起因源自詹姆斯.戴森由來已久的一個夢想,和很多電動汽車行業蜂擁的「投機者」不同,戴森老爺子看起來可能更像個「環保主義者」。

詹姆斯.戴森說他從 1990 年就開始努力解決汽車廢氣問題,但是當時沒什麼人關注他的研究領域。他還曾經寫過學術報告分析柴油車廢氣排放與老鼠致死的課題,但是沒人搭理他。

在開發吹風機、風扇和空氣淨化器的過程中,戴森在電機、儲能係統、流體動力學和暖通空調系統方面有了很深的技術累積,詹姆斯.戴森認為,電動汽車讓戴森「終於有機會把所有的技術整合至同一款產品中,不需要從排氣管過濾廢氣,今天我們有能力從源頭上解決它。」

醞釀 6 年,大舉挖角人才

這 523 人的團隊其實早從 2013 年起便開始籌組,戴森相繼挖角了前勞斯萊斯、賓利、特斯拉、英國豪華跑車製造商 Aston Martin 等諸多汽車企業的研發、技術人才。

其中全球生產研發主管是 Aston Martin 前工程總監 Ian Minards,其汽車商業總監 Andy Gawthorpe 之前曾擔任捷豹路虎市場戰略和規劃總監,而工程主管 John Stamford 是梅賽德斯 AMG 英國 F1 發動機部門電子主管。

今年 4 月,Infiniti 前全球總裁羅蘭.克魯格也被挖到了戴森,成為汽車項目的負責人。

2015 年 10 月,戴森斥資 9000 萬美元收購了美國固態電池公司 Sakiti3。相較於三元鋰電池,固態電池在能量密度、電池形態、安全性等方面均有著更好的表現,一度被認為下一代動力電池的最佳選擇。

2016 年 3 月,英國政府意外洩露了戴森的「造車計畫」。彼時英國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計畫中決定,為戴森的電池技術開發提供 1600 萬英鎊補貼,最初說明資料中明確寫著「使用新型電池開發電動汽車」,隨後這一說法又被快速修改了。

2017 年 3 月,戴森宣布聯合 Google 和 Facebook 共同出資 25 億美元,計劃將位於英國 Hullavington 城的前皇家空軍基地改造成為研究院,這個研究院將重點研究 AI、機器人以及其他科技,包括電池和視覺系統。更重要的是,戴森原型車也將在該基地進行原型設計和工程測試。

得電池者得天下,但今天的新造車中幾乎沒有像戴森一樣如此著重投入電池自主研發的,大都選擇購買供應商的成熟電芯進行打包。其中更不乏購買底盤、購買設計,東拼西湊在短時間內攢出一台車的玩家。

詹姆斯.戴森曾經在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說:「戴森原型車還沒有打造,底盤也沒有現成的,一切都是從草稿開始。」

從 0 到 1,兩年內做出一台合格的量產電動車,雖然今天很多新造車宣稱可以做到,但這一點恐怕戴森不太敢相信,他們把量產計畫又往後延遲了一年。有趣的是,前者大都是「半路出家」的互聯網公司,後者則是在電機、空氣動力學上有深厚累積的科技公司。

從草稿畫起的戴森在今年 5 月終於放出了車輛的初稿草圖,這算得上是戴森汽車項目披露以來為數不多對外公開的產品訊息了。

從圖紙上看,這明顯是一台 SUV 車型,三排座布局。車長 5 公尺左右,車高 1.65 公尺,比很多 SUV 都要低,而軸距則達到了可怕的 3.3 公尺,極為傾斜的前擋風向風阻妥協,整車看起來偏向 MPV 的造型。

設計、製造、銷售,堅持一手包

戴森汽車堅持「戴森設計、戴森製造、戴森銷售」,他們計畫在新加坡建廠生產該款車型,廠房會在 2020 年完工,量產則被延到了 2021 年。之所以選在新加坡,戴森希望以新加坡為橋頭堡輻射整個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

要知道,戴森現在近一半的收入都來自於中國。想必很多人都聽說了,如今戴森的總部也已經從英國搬到了新加坡。不過,新加坡建立汽車工廠的計畫多半是流產了。

外媒:可望重新定義戴森品牌

《金融時報》曾經這樣評價戴森造車,「如果成功,就可以重新定義戴森品牌;如果失敗,會消耗大量資源,甚至有可能讓品牌隕落。」

在這場「豪賭」面前,戴森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雖然 20 億英鎊對於詹姆斯.戴森個人以及他一手創立的戴森帝國而言算不上什麼大數目,但要知道造車後期投入遠遠不止這個數目。

蔚來創始人李斌有句名言是這麼說的,200 億人民幣才剛剛是造車的入場券。那麼 20 億英鎊加上英國政府支持的 1600 萬英鎊折算下來,戴森依然還需要拿出更多的資本。

鉅額投入,獲利卻遙遙無期

加之戴森堅持「操辦一切」,底盤研發、車輛設計、電池、電機都要自己來,所需的投入之大可想而知,尤其固態電池研發方面的花費,這本來是供應商的活兒。

巨額投入的對面是遙遙無期的回報,和戴森的家用電器一樣,戴森汽車定位小眾,主打高端市場,並不親民的定價注定不會太過走量。高端車型加上固態電池加持,戴森的單車成本肯定也不會低。

在這個市場區間摸爬滾打多年的特斯拉也遲遲難以賺錢,近年依靠廉價的 Model 3 進行走量才讓帳面數字好看了些,「初出茅廬」的戴森怎麼實現盈利更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隨著新造車興起、傳統車企轉身,造電動車這個行當早已不是當年的那片藍海,目前新造車面臨的資本和產品窘境無疑是給了戴森一個提醒。

如果詹姆斯.戴森在內部信中「已經成功開發出了原型車」這句話所言不假的話,戴森或許找到了固態電池的「正確使用方法」,而固態電池恰恰是電動汽車發展的下一個藍海,現在包括主機廠在內已經有很多公司扎進了該領域的研究。

在造車上宣告「失敗」的戴森接下來可能成為一家優秀的固態電池供應商,那會是一門非常賺錢的生意。

(本文出自ifanr:吳鵬飛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RHINOSHIELD

從手機殼到循環生態圈,犀牛盾攜手全家便利商店讓回收變簡單、永續更日常

2025-04-11 經理人XRHINOSHIELD
分享
收藏

當回收不再只是消費者的責任,而是企業設計端的預設選項,永續才能不落為口號。防護配件品牌犀牛盾,從單一材料設計、手機殼回收機制,到跨國材料研發,逐步打造出一套以「循環再生」為核心的行動架構。近期,犀牛盾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將手機殼回收網絡擴大至全台 4,300 間門市,進一步將「RHINO LOOP 犀牛盾循環生態圈」帶入生活日常。

這場合作不只是擴充回收通路,更是品牌永續實踐的延伸,從產品設計、回收體驗到材料創新,形成一條可落地的循環鏈。

解決回收瓶頸,犀牛盾單一材料設計開啟全循環之旅

手機殼作為日常用品,難以迴避大量塑膠使用的結構性問題。據統計,全球每年生產與消費超過 10 億個手機殼,而傳統複合材料設計又讓回收階段面臨拆解困難與再製效率低落的難題。

對此,犀牛盾選擇從設計端著手,自 2017 年起逐步建構自有循環體系,導入「單 1 材料、0 廢棄、100% 循環再生」的核心理念,目前全系列產品均採用 TPE 熱塑性彈性體,不僅具備結構耐用性,也符合重複回收與再製條件。

如同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表示:「我們相信當材料單純化,仍能創造出兼具機能性、經濟性與永續性的產品,將回收再造的效率極大化。」2024 年推出的 CircularNext 系列,即是台灣首款 100% 循環再生手機殼,可重複回收超過六次,並導入產品履歷機制強化透明度

近期,針對 iPhone 16 推出的新版產品更首度導入可拆式 MagSafe 磁吸環,透過卡扣設計取代傳統黏貼式結構,讓磁吸模組可快速分離,有效提升自動化回收與材料再利用效率。

RHINOSHIELD
犀牛盾全新推出100%可回收再生的 CircularNext Case for iPhone 16,首創可拆式 MagSafe 磁吸環設計,本次提供更多質感顏色與圖款選項,4 月 9 日全球限量開賣。
RHINOSHIELD

永續行動,需要場域與機制設計推進

產品具備回收價值之外,能否讓回收變得「容易被參與」更是實踐永續的關鍵。為此,犀牛盾與全家便利商店展開合作,自 4 月起啟動手機殼回收計畫,將通路擴展至全台 4,300 間門市。

消費者只需將包裝好的舊手機殼帶至門市,透過 FamiPort 操作「犀牛盾循環回收站」服務並完成交寄,流程最快僅需一分鐘。針對串聯全台全家便利商店的回收再生服務開通,犀牛盾也將適用於直營門市的100 元回收獎勵金、常態性導入與全家的回收計畫;這也是全家首度導入手機配件逆物流服務,結合原有配送流程,同步回收用戶寄出的手機殼,交由犀牛盾統一處理再生。此外,4 月 7 日至 5 月 6 日期間,全家更加碼提供回收者限量 Fami!ce 霜淇淋兌換券,回饋簡訊將於 24 小時內發送。

全家便利商店數位金融部部長劉東豪指出:「我們很開心能與重視循環減塑的犀牛盾合作,透過店鋪密集度與回收免運費的便利性,提升民眾參與意願,實現多方共好。」事實上,這套「有感參與」的回收機制已有成效可循。據統計,截至 2024 年底,犀牛盾已成功回收超過 30,000 個舊手機殼。透過此次與全家的合作,預計 2025 年可望帶動 40% 回收量成長。

RHINOSHIELD
到全家便利商店回收犀牛盾手機殼僅需三步驟!只要帶著包裝好的犀牛盾舊手機殼,於 FamiPort 機台點選「服務寄件」、點選「犀牛盾循環回收站」,依指示操作並印出寄件單,最後交給櫃台人員即可完成。
RHINOSHIELD

循環生態圈擴及全球,啟動永續材料創新佈局

循環生態圈擴及全球,啟動永續材料創新佈局
「如何從手機殼製造商,轉變為永續解決方案的產業改變者?」——犀牛盾正以此觀點出發,擴展循環生態圈的實踐面向,呼應其品牌理念「Protect Your World,每一個世界都值得保護」,從保護手機裝置延伸至海洋、生態與資源永續。

今年 4 月起,RHINO LOOP 海外手機殼郵寄回收計畫正式啟動,英國、美國、法國與德國的使用者,只需線上申請與寄送包裹,即可將使用後的手機殼投入回收體系。讓原本建立於台灣的循環體系延伸至國際市場,擴大參與面與資源回收的能量。

在人類產生的廢棄物中,每年有高達 1,270 萬噸最終流入海洋,形成嚴重且難以逆轉的環境危機。對此,犀牛盾耗時兩年籌劃「CircularBlue 海廢過濾蒐集平台」的開發,預計於 2025 年完成初號機試營,盼透過具備高效率、低耗能與可規模化的特性,實現清理海廢、處理「考古塑膠」的目標,並將廢棄物轉化為可再利用資源。同時,犀牛盾也與美國材料科學實驗室合作,研發可自然分解、非石化來源的新型材料,朝向更低碳、可再生的製造可能,為未來產品脫鉤石化依賴奠基。

RHINOSHIELD
為擴大永續影響力,犀牛盾研發之CircularBlue,致力於擴大再生塑膠於產品中的應用。
RHINOSHIELD

隨著全球塑膠公約下一輪談判將於 8 月展開,「減少塑膠垃圾」將再次成為國際焦點。台灣也預計年底提出《循環經濟促進法》草案,不僅延續「翻轉廢棄物」核心精神,亦將加入促進循環產業發展與責任消費的政策導向。

「永續絕非單打獨鬥」犀牛盾呼籲,也期望能攜手更多理念相近的合作夥伴,共同倡議與實踐塑膠資源循環的未來解方。從保護手機開始,到保護我們共同生活的世界,邀請更多人一同參與循環行動、創造改變。

[本文由 經理人 與 RHINOSHIELD 共同製作]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