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Startup Stock Photos via Pexels

想成為產品經理、PM,不懂寫程式、技術可以嗎?必備軟硬實力一次看

2022-12-20 經理人編輯部
分享
收藏

「我沒有技術背景,可以當產品經理(PM,Product Manager)嗎?」網路、數位產業興盛,許多想投入產品經理的新人投履歷之前,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是擔心自己不會寫程式、不懂軟硬體、不會網路數據分析,沒有辦法勝任這個職位。

「很多人都覺得技術出身的 PM,比較有優勢,」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銀行部經理李健輔觀察,技術力能幫助評估開發時程,和工程師溝通,但這只是產品經理的工作之一,需要和開發團隊以外的人溝通時,他們反而顯得弱勢。

延伸閱讀:PM 是什麼:專案經理、產品經理,差在哪?圖解 5 種都叫 PM 的角色

所以,想加入優秀產品經理行列,第一個要破除的觀念:技術背景可以幫你加分,卻不是唯一條件。懂技術可以讓你獲得開發人員的尊敬,但不是打造顧客喜愛、市場反應良好,創造帶動公司營收大幅成長產品的唯一途徑。

產品經理(PM,Product Manager)需要的 4 種軟實力

想成為產品經理,到底需要什麼技能?你得回到產品經理最重要的使命:洞察顧客痛點,傳達產品價值給不同團隊的夥伴。至於要如何做到,你需要累積、培養以下 4 種軟實力: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1. 產品經理的軟實力|不斷學習

PM 也許不需要懂得技術的枝微末節,但至少要有基礎認識,有好奇心、願意學習的人,才能聽得懂開發人員的語言和難處。

除了技術,產品經理要學習更全面、通盤的思考。《產品經理的第一本書》建議,要分別從技術、產業、市場與事件變動 4 面向蒐集資訊,才能時時刻刻保持敏銳。

畢竟市場永遠處於動態變化,當出現新技術時,知道愈多愈能減少研發時間或成本。當政府開放哪些法條,可以提供更個人化服務,跟緊這些變動,替顧客創造更多價值。

李健輔提醒,不斷吸收新知識,補足自己缺少的能力,對所處產業有熱情、想深入挖掘,才可能成就一位優秀的產品經理。

2. 產品經理的軟實力|同理心

蒐集資訊的過程,市場或趨勢通常都有指標、成長率等量化數字可以參考,不過要衡量打動顧客的成效,需要的是用戶感受、習慣等質化資料,

有些產品經理會落入「我覺得這很好」的陷阱,以為自己的感受就代表多數人的想法,其實是少了同理心。

使用者經驗的要素》提到,談起「好的產品設計」時,人們通常會想到美感,或它只要能發揮功用就好,可是一把很美的剪刀,不等於顧客可以輕鬆握住、毫不費力地剪斷紙張。

培養從顧客角度思考的能力,《極致產品》作者、中國 360 集團創辦人周鴻禕分享兩種方式:一是從生活找練習機會。在捷運站儲值悠遊卡、大排長龍等待結帳等,遇到這些心中出現不滿的情境,就可換個角色思考,由你定義、設計這些服務的話,會重視並改進哪些體驗。

另外一種方法,拓寬取樣顧客的範圍,接近實際使用場景。他經常鼓勵與產品設計相關的成員,親自幫各類型顧客修電腦,了解這些人平常的使用習慣,就可能發現原本設計兩步驟可開啟的功能,顧客卻得點擊 10 次,藉此反省打造產品流程中,沒有替用戶著想哪些環節。

3. 產品經理的軟實力|溝通技巧

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WS,Amazon Web Services)執行董事麥特.艾希(Matt Asay)曾描述這份工作的挑戰:「我沒有實權可以要求人們做某些事,只能盡量影響他們。」產品經理並不是產品團隊的主管,卻要和各方利害關係人,達成共識、順利推出產品,這時候便考驗橫向或向上「領導」眾人的過程,能不能展現高超說服技巧。

首先,你得理解夥伴的工作模式、重視哪些價值。日本電商 DMM.com 專案經理蕭安分享,她到日本之後,發現產品設計師和工程師,習慣由產品經理給出完整需求、規格,但之前和香港或台灣團隊合作時,常希望一起討論,如果到哪都套用相同工作流程,自然無法順利交流。

旅遊電商平台 Booking.com 產品經理羗子涵則建議,剛進入新團隊,不妨多花點時間,一對一和利害關係人聊聊,知道彼此的期待和溝通方式。她還會製作一張溝通計畫,分別列出對象、溝通管道(像是周會、月會等)與頻率,固定向利害關係人分享開發進度與狀況。

另一項原則是《需求到設計》提到,「如果你沒說出你想要的,你就不太可能得到他。」產品經理的職責之一,是站在顧客角度向團隊說出他們的痛點,但如果說得不清楚、不好懂,既無法催生產品,還容易成為紛爭源頭。

像提需求時,犯了「語意曖昧」的毛病,產品經理告訴設計師「讓使用者很方便付款的功能。」就存在許多解釋空間,包含使用者是誰、如何定義方便。

有時候語意曖昧藏得很深,實際需要的「功能」就容易被忽略,方便付款的功能,可以做在使用者端或改善店家端,如果彼此認知有差異,耗費溝通成本之外,也不一定做得出顧客期待的產品。

解決這難題,當然是更清楚說明,一種做法是追根究底、了解最根本的痛點。例如客戶告訴你,他們需要好用的碳粉,但背後其實是影印效果不夠清晰,也許根本和碳粉無關。

當然,也可以考慮繪製顧客使用產品的情境與步驟,便於大家理解,或請團隊成員提出各種比喻和想像,「像是……一樣嗎?」「它有……的功能嗎?」逐漸切入需求核心。

4. 產品經理的軟實力|保持修正彈性

最後,產品經理還要避開一種思維:過度追求完美。《極致產品》指出,追求極致沒有錯,但不可能存在毫無缺點的產品。

尤其對軟體產業來說,開發周期較短,不像硬體產業還得考量材料、供應鏈,可能一個晚上產品就更新完畢,接近完美得花費太多時間與精力,市場又不會等人,很容易錯過迅速占領市場的時機。

《需求到設計》強調,打造產品時要隨時做好準備,需求可能經常得調整、顧客的痛點也隨時會改變,發現與設想不同時,就應該盡快回頭修正,屏除「只有一條正確道路」的觀念。

Pinkoi 產品經理侯宗成則形容,PM 要果斷但保有彈性,永遠不要設定標準答案。像是討論商品資訊頁時,可以清楚說出是為了滿足使用者哪些需求,卻不應死守特定設計方案,而是邀請設計師、工程師共同思考,激盪出更多元的答案。

當然,碰到錯誤時難免會焦慮,《軟體專案管理的 7 道難題》提醒,對優秀產品經理來說,成功和失敗不是 1 與 0 的差別,可以事前控制流程、調整目標內容,即使最後沒有完成預定任務,也不至於什麼都沒做出來。同時,也懂得與失敗相處,知道一時跌跤,只是因為還不夠了解顧客需求、在意哪些事情,反而能幫助團隊快速站起來,找到對的方向。

產品經理的硬實力:程式語言+商業語言,學起來更專業

產品經理可能來自各個領域,儘管軟實力與一位產品經理優秀與否,相關度更高,但在數位化、產品與服務都走到線上的時代,還是可以替自己增加兩項硬實力基礎。

1. 產品經理的硬實力|電腦程式設計入門

如果沒有任何程式語言知識,不妨在有空閒時,挑選 HTML 以外的程式語言課程,或許不用學到精通,但至少與產品設計師、工程師溝通時,有更豐富的想像,也可幫助自己了解技術的限制和能做的事。

免費資源: 網路上有相當多入門課程,包含 Coursera、Codecademy 等,儘管多為英文,但基本上都不困難,相當適合初學者。

2. 產品經理的硬實力|企業會計與財務入門

商業知識跟程式語言一樣重要,除了營收、獲利以及看懂財報 3 表等,與組織營運相關的財務知識,另一方面也要了解獲客成本、顧客終身價值、平均貢獻等和產品相關的數字。

免費資源: 包含各縣市工會,政府機關不定時會開設財務課程,當然也可以直接請教公司財務、行銷部門的同事。

資料來源 /《矽谷最夯.產品專案管理全書》,商業周刊出版

老闆難溝通?說明獲益、進度,做好向上管理
資料來源:邱宥琳、羗子涵

本文不開放外部合作單位轉載。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不只是工作!壯生如何協助人才,在挑戰中成就自我?

2025-04-01 經理人XJohnson&Johnson
分享
收藏

近年來,隨著創新醫療科技不斷推陳出新,不僅為難以治癒的疾病帶來新希望,也為人類的健康福祉開啟新篇章。而在台灣深耕50年的壯生醫療科技(Johnson&Johnson MedTech),做為這些前沿技術的關鍵推手,一方面在手術、骨科和介入性解決方案等領域,不斷引入最先進的醫療技術與器械,成為全台產品範圍最廣、規模最大的醫療器材公司;更重要的是,壯生內部源源不絕、優秀的專業人才,是讓救命的醫療科技得以迅速落地、造福病患的幕後功臣。

「為患者帶來尖端解決方案,一直是壯生的承諾;幫助病患重塑生命的歡樂,則是所有壯生人的願景。」壯生醫療科技銷售總監陳玟均(Tracy Chen),在公司已服務18年,但在加入壯生的第一年,她便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使命與價值。

從第一線的感動 看見自身工作使命與價值

當時,Tracy遇到一位醫師,出於好奇,Tracy詢問對方,為什麼願意從北部來到南部,並在陌生的異地籌組全新團隊?沒想到醫師反問她,有沒有見過病人的術前模樣?醫師說,對方可能身體虛弱,做什麼事都感到全身無力,可是在接受治療後,病人可能會突然變了個人,再度精神煥發,「這段話深深打動了我,深刻理解醫療工作帶來的巨大變化與意義,也對自己加入壯生、從事的工作產生深厚熱情。後來無論經歷多少挑戰、困難,我都沒想過要放棄,因為我選擇了這份能夠一起幫助他人、改變生命的工作。」

Tracy觀察,這幾年來,醫療環境正面臨劇變,尤其新冠肺炎爆發後,醫療現場陸續出現護理人員短缺、急診室擁擠等問題,加上民眾對健康和醫療體系的意識提高,台灣醫療環境該如何永續發展,成了各專家和產業領袖深入探究的議題。

Johnson & Johnson
經理人

壯生眼見當前醫療環境的挑戰,目前正積極研發AI智慧醫療技術,在醫療人力資源有壓力的情況下,能協助醫師維持高品質的治療成效;同時,壯生做為跨國企業,有來自世界各國最新的手術技術與治療方針,致力用最前沿的醫療知識、手術技術,提高醫療輪轉效率,「我們的目標,是確保更多患者獲得即時、優質的醫療照護,以及促進台灣醫療品質的整體發展。」

導師制、一對一會談 提供全方位支持

而對內,壯生很清楚,「培育優異人才」也是帶動產業向前邁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壯生的主管團隊中,『員工發展』一直是我們重視的核心焦點。」Tracy強調,針對新進同仁,壯生會進行個性與性向測評,協助所有人深入了解自己的優勢和短處,進而制定個性化的職涯發展和專業培訓計畫,加強同仁方方面面的軟、硬技能;壯生還設計了由資深帶領新進同仁的「導師制」,資深員工會從自身經驗出發,幫助新進員工理解,各種挑戰只是職涯必經過程,可以使用哪些方法突破困境,實現進步與成長。

Johnson & Johnson
在壯生的主管團隊中,『員工發展』一直是我們高度重視的核心焦點,Tracy 強調道。
經理人

Tracy自己便收穫頗豐。她並非一進公司,便瞄準高階管理職,而是從基層業務人員開始,一步步過關斬將,經過業務經理、部門經理等不同歷練,才有今日成就。

她還記得,剛就任管理職時,因為從沒當過主管,內心不免忐忑。但壯生在提供專業培訓課程,協助建立管理者應具備的核心觀念與原則之外,她還有「導師」,會不斷從不同視角提供建議與指導。當時,Tracy的直屬主管不僅在每個關鍵專案中即時給予支持,還經常與她「一對一會談」,「主管常鼓勵我,做每一項決策時,不要只著眼當下的情境,應該用更宏觀、更高遠的角度思考。尤其醫療產業具高專業與特殊性,唯有站在更廣闊的格局上,才能做出最優質的判斷,甚至激發出更創新、更前瞻的解決方案。」令人驚訝的是,壯生因為有著相互支持、樂意協作的企業文化,有時即便員工尚未將自己的挫折告訴主管,同事們也能迅速察覺,補上必要的支援。

Johnson & Johnson
壯生的企業文化注重相互支持與協作,讓同事能在員工未表達挫折時,迅速察覺並提供必要的支援。
經理人

發揮創意、跨域協作 激出員工創業家精神

另外,壯生很清楚「動手做」的重要性,早在八年前,便啟動向所有同仁開放的「Kick Box」計畫,鼓勵員工針對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挑戰和難題,提出實際建議並落地執行,過程中,同仁學習換位思考,也逐步養出創業家精神。而為了增進不同部門、世代的溝通與合作,公司亦推動GenNow、Open&Out等跨部門協作平台,讓同仁在平台上發起各種活動、貢獻創意,營造好的工作環境與學習氛圍,「這些都是壯生企業文化的獨特之處,不論主管、同事,大家都致力於共同成長、互相幫助,一起克服工作中的挑戰。」

Tracy觀察,現今大環境變化速度快,所有人的心態與思維模式,都應與時俱進。壯生亦以此為原則,攬用具高度適應能力、強大的求知慾與學習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特質的人才,待同仁加入公司後,再提供專業培訓、完整的職涯規劃,讓每位員工在協助公司創造營收成長的同時,更能克服挑戰、突破自我,進而達成「自我實現」。

Johnson & Johnson首圖
Tracy強調,壯生致力於招聘具高度適應力、求知慾與團隊合作精神的人才,並提供專業培訓與職涯規劃,幫助員工在創造營收成長的同時實現自我突破。
經理人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