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2022-08-26
採訪.整理 吳美欣
採訪.整理 吳美欣

王瓊萩製圖
從南山風暴學財報:未接軌IFRS 17,為何讓壽險業帳面淨值蒸發?
2022-08-26
採訪.整理
吳美欣
分享
收藏
{
clearTimeout(timeout);
shown = true;
timeout = setTimeout(() => { shown = false }, 7000);
}" x-show.transition.out.opacity.duration.1500ms="shown" x-transition:leave.opacity.duration.1500ms="" class="text-sm text-gray-600" style="display: none;">
前往收藏資料夾

今年 7 月,金管會公布壽險業上半年營運狀況,表示因受升息影響,截至 6 月底,壽險業淨值為 1 兆 2555 億元,相較於去年同期 2 兆 6330 億元,腰斬 52.3%,創 3 年半來新低。受創最深的南山人壽,因持有大量債券部位,第 2 季帳面淨值就減損 1880 億元,使母公司潤泰全、潤泰新大受影響。根據最新公布的財報,潤泰全每股淨值從第 1 季底 101.38 元,滑落至第 2 季 5.76 元,雖然沒有下市危機,但是掉到 10 元以下,確定會被取消信用交易資格。
面對壽險業「淨值風暴」延燒,金管會給的回答是:因為現行的會計制度,無法確實反映升息對壽險業資產負債的影響,並指出,目前國內保險公司多採 IFRS4 與 IFRS9 編製財報,2026 年實施國際會計準則「IFRS 17」後,問題就會獲得解決。
為何會計準則的調整,會大幅影響一個產業的帳面價值?《經理人》專訪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部會計師謝勝安,帶讀者了解通膨、升息、壽險業獲利能力與會計準則調整之間的關係。
免費加入會員,一鍵解鎖會員專屬文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本會員專刊一次載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IFRS 17 跟現行會計準則哪裡不同?
首先,先大致看 IFRS 17 的調整內容,包括:保費收入從一次認列改採逐期認列、保單折現率從鎖定利率改採現時利率、損益表上也會分成保險與投資,記載每項服務與產品所產生的成本、收入、毛利等。這些調整主要會帶來以下改變:
改變一:會計原則與其他產業同步,「銀貨兩訖」才能認列收入
首先,IFRS 17 實施後,保險業在各國的會計處理,就有統一標準可以衡量以及表達公司財務狀況,以便於國際間募資、進行併購,或者是外商保險公司來台投資。對損益表、資產負債表都有影響。
目前各國壽險業者收入、資產與負債的會計認列方式不一樣,難以在國家與國家間進行價值比較。而且壽險業性質特殊,現行的會計計算原則不同於其他產業,不容易看出壽險業者的體質好壞。
舉例來說,在一般會計原則上,必須要「銀貨兩訖」,才能認列收入;商家收到錢,還必須把服務或商品交到消費者手裡,才算完成交易。不過,保險業因為商品複雜,在現行的會計制度中,壽險業者只要收到錢,就會認列保費收入。 可以想像為你花 2 萬購買 10 堂課程,在店家還沒提供你產品或服務前,他雖然拿到錢,但也「欠」你相當於 2 萬元的債務,而不是就當作已經賺到 2 萬元、可以放到口袋內。
實施 IFRS 17 制度後,壽險公司收到錢,在還沒提供服務或產品前,就會與其他產業一樣,改列為負債(資產負債表),並依照現在的行情利率折現;也會由一次認列改為「逐期認列」,負債會隨保險服務的期間,變成「收入」。舉例來說,5 年期壽險,一年所認列的保險收入,大約就是全期保費收入的 1/5。避免因為保險產品「兌現」年限長,對保險業者帳面數字產生太大影響。
改變二:負債依照市場行情變動,更能反映公允價值
為什麼金管會說,接軌「IFRS 17」新的會計準則後,就能更公平反映壽險業者的價值?
目前壽險業遇到的問題是,「在資產⾯採用公允價值會計計價,但在負債面沒有以公允價值計價」。這是什麼意思?公允價值的意思是依照市場行情計價,所以在資產面,會受到債券或股票價格影響。但是在負債面,卻沒有跟著市場利率變化調整負債金額的漲跌。
由於壽險業的保險負債,多半來自「估算」未來要支付保戶的理賠金額。謝勝安指出,假設未來要支付保戶 100 元的理賠金,將現在公司在帳面上所需要準備的金額「折現」,在通膨環境下,也許不需要到 100 元這麼多,95 元、90 元就足夠。折現的概念,可以想像為,3 年後的 100 元,換算為現在的等值金額。通膨環境下,折現率較大,保險公司需要的準備金沒那麼高,負債成本就會下降。
「過去幾年,會在報章雜誌上,看到保險公司賺了多少錢、企業淨值增加。除了保險商品本身利潤之外,部分是因為之前在低利率環境,保險公司資產價值就會增加,負債卻沒動。」謝勝安指出,改用 IFRS 17 會計準則後,不管是資產面或負債面,隨經濟環境的變化波動就會一致,資產降、負債也降;資產升,負債也會提升。不管升息或降息,對公司影響就不會那麼大。
接軌IFRS17與否對產險業者的影響.jpeg
王瓊萩製圖
再來,依照 IFRS 17,損益表上也會清楚列出:保險業務提供什麼服務,收入、成本與毛利是多少,以及投資業務產生哪些損益,「這樣就會看到投資項目跟保單業務賺了多少錢,還是虧了多少錢。」可以更客觀衡量壽險業者的產品效益、以及運用保費的能力,也不會因為經濟環境波動大,過度影響帳面價值,讓投資人或保戶誤解保險公司是不是發生問題。
IFRS 17 更能看清楚保險公司實際獲利能力,為何國內業者還沒跟上?
既然新的會計準則可以解決經濟環境波動、計算方式不一致的問題,為什麼國內業者現在還是採用舊的會計準則?謝勝安表示,由於保險公司交易數量非常龐大,業者需要維持保單號碼、險別、保額、準備金等資料細度,如果資料有缺漏,等於要追溯並建立系統欄位,從前端到後端都是不小的改變。
事實上,不只是壽險業的會計準則變動會影響公司淨值, 謝勝安表示,只要是有會計估計(編註:針對結果不確定的交易或事項,以最近可利用的訊息為基礎所做的判斷),都會影響淨值,包括呆帳率、所得稅、商譽、折舊年限等。以折舊年限為例,一台機器要用 5 年或 10 年,也會影響資產負債表的淨值。因此在會計上,必須要很謹慎看待;所幸對於投資人而言,這些資訊都是公開、透明的,「這間公司該有多少價值,自然心中也會有所評判。」
延伸討論:淨值為何引起關注?反映股東權益,代表公司「真正的價值」
這次壽險業「淨值風暴」中被大家所關注的淨值,指的是資產負債表中,資產減去負債的價值。而壽險業的資產,是靠把保戶投資的錢,拿去投資債券或股市,賺取利差,目前台灣壽險業者的資產,約 7~8 成來自投資。這表示一旦升息,會使債券價格下跌,資產也會下降。
假設現在大環境普遍利率為 3%,某債券的利息只有 2%,為了吸引別人購買,便會降價出售;對於一般買家來說,等同可以買進更多部位的債券,但對於本來就持有大量債券的壽險公司而言,資產則會大受影響,進而重挫淨值。
延伸閱讀:一個會計失誤,影響兩間上市公司、400 萬保戶!從潤泰、南山風暴學財報課
淨值之所以會受到矚目,是因為會直接影響股東權益。可以理解為,當一間公司被清算時,股東能夠拿回多少錢或價值。《好懂秒懂的財務思維課》提到,一個公司或個人真正的價值體現不是在總資產,而是在股東權益。
你可以想像為淨值是一個人的身家價值,假設有2個人,一人宣稱他擁有資產 3000 萬元、沒有任何借貸款;另一人擁有 7000 萬元資產,但是有銀行貸款 5000 萬元。純粹以「身家價值」而言,前者更價值,當兩者都破產(公司結束營業)時,前者能分出來給每一位債權人的錢也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