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吳美欣

「組織調整不是翻天覆地的事」台達從代工走向自有品牌,如何確保策略看得到、做得到?

「在台達,大家已經蠻習慣隨著策略需求而改變,組織調整,不是一件翻天覆地的事情,」台達全球事業營運執行副總裁尹鏇博說。2010年,是全球電源供應大廠台達的「品牌元年」,象徵台達從代工生產,走向建立自己的品牌,提供顧客一站式的能源管理方案。
現在,台達也觀察到,未來動能會來自銷售解決方案,在2023年,台達成立全球事業營運部門,負責在全球、超過150個據點,建立解決方案的團隊。
過去,台達的經營大本營在台灣與中國,擁有研發、製造、銷售的完整團隊。在歐洲與美洲,主要負責銷售,缺乏最終產品製造、產品開發與研發等功能,而在東南亞與印度,雖然擁有工廠,但需要建立研發與銷售能力。現在,台達要深入各地,培育開發、製造與銷售人才,才能即時回應顧客需求。而尹鏇博要做的,就是讓各區域都有完整的團隊。
這個策略的關鍵,在於人才哪裡來。舉例來說,印度、東南亞,未來會是重要的市場,派人過去,那台灣的團隊怎麼辦?不派人過去,要如何從頭建立團隊?「從ODM(原廠委託設計,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OBM(自有品牌生產,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到解決方案,你要的能力是完全不一樣的,人才梯隊的組成,除了增加現有的人,你還要在區域建立團隊。」
想在全球建立一站式銷售團隊,組織與人才能否到位是關鍵
除了併購,他們也必須進行招募與訓練,讓人才快速到位。從2008年起,他們就成立領導人才發展委員會,聚焦在廠長以上、以及潛力人才的培育,現在,他們也把在總部所做的人才培養計畫,複製到各區域。
「其實你去看每年的報告,我們總人數不見得會有太大差異,」原因在於,人才培育也跟著轉移。在組織轉型的過程中,執行長鄭平「就是台達最大的學習長,」尹鏇博形容,公司有需求,他會不餘遺力去找資源,形塑台達「願意改變、願意學習、願意團隊合作」的組織文化。
這麼重視組織的原因在於,一個好的策略,要避免看得到、卻做不到。每年5月,台達都會進行集團策略會議,每次會議,整整5天,由10~20位高階主管輪流上台報告,台下坐著高階主管、獨立董事等近百人,大家會拋出各式問題,檢驗你的策略。11月也會有年度計畫會議,確認執行方向一致。
透過對話檢視策略是否與行動一致,也練就高階主管的策略思考力
「在台達,我們把它當成一種『對話』,目的是要確認你的策略跟行動,是否能保持一致性,」假使是要進入新市場,台下的人可能會問,這個市場是否存在其他競爭對手?對手會有哪些反應?我們會怎麼做?外部董事也相當犀利,「李吉仁老師(台達獨立董事)都會看從A點到B點,有哪些落差?有沒有找到資源補足落差?沒有回答到這一層的問題,就無法從台上下來。」
尹鏇博坦言,早期開策略會議,都得「戴著鋼盔」,「報告2小時,再被問2小時。」但是隨著經驗累積,練就大家能從不同角度,檢視想法是否周延,舉例來說,「上台報告的主管,常常第一句話就講,我昨天夢到某個主管、他問我哪些問題,我就從這個角度,來闡述單位的發展方向。」
在去年,台達營收突破3800億台幣,連續10年成長,尹鏇博認為,只要方向對了,策略的執行與落實,一致性是關鍵,「有了策略,組織也要成形、人到位、形塑文化,才能舞動整個企業。」
台達
1971年成立,以生產電視線圈和電子零組件起家,現為全球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大廠,2022年營收超過新台幣3800億元。
尹鏇博
1968年生,台大復旦EMBA商學碩士,1992年加入台達,曾任台達電子電源及系統事業群總經理,現為全球事業營運執行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