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數位工具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大型語言模型(LLM)是什麼?為什麼運作更像文字接龍、而非聽懂你的話?

2023-09-26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分享
收藏

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是一種人工智慧技術,其目的是理解和生成人類語言。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高級的「文字預測機器」,但它們並不真正理解語言。

大型文字接龍機

模型的訓練過程需要大量的文本數據,例如書籍、網頁和其他各種文本來源。然後,我們將這些文本數據輸入到模型中,讓模型嘗試學習這些文本的模式。例如,如果我們給模型一個句子,例如 「我今天早上吃了...」, 我們希望模型能夠學會預測下一個詞可能是什麼,例如 「吐司」、「麵包」、「蛋」等等。這就是所謂的「監督學習」,因為我們有明確的目標(即下一個詞)讓模型去預測。

延伸閱讀:生成式 AI 為 CEO 們帶來集體焦慮!麥肯錫:企業導入新技術,應特別注意哪些事?

但是,模型並不只是單純的記憶每個句子的下一個詞。它會試圖學習整個語言的結構和語義規則,包括詞彙的含義、語法、語境等等。所以,即使是模型從未見過的新句子或新情況,它也能夠生成合理的回應或預測。

大型語言模型之所以被稱為大型,是因為它們通常包含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的參數。這些參數可以看作是模型的"記憶單元",儲存了模型從數據中學習到的各種模式和規則。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大型語言模型的應用

以下介紹幾個大型語言模型:

ChatGPT:目前最為人所知的應用就是由 OpenAI 所開發的 ChatGPT,是基於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架構。它能理解和生成文本,廣泛用於對話、文章撰寫、問答等任務。儘管有強大能力,但它不理解世界,只是學習了模仿人類語言的模式。

Bloom:是由 AI 新創公司 Hugging Face 主導並協調的 BigScience 而來的開源模型,擁有 1,760 億個參數,主打可在 46 種自然語言和 13 種程式語言中生成文本。聯發創新基地、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和國家教育研究院三方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就有使用 Bloom 再開發出繁體中文大型語言模型,並已公開讓外界下載,可應用於問答系統、文字編修、廣告文案生成、華語教學、客服系統等。

LLaMA:是由 Meta(前 Facebook)研發的開源大型語言模型,Meta 稱基於更乾淨的數據以及更進步的架構,LLaMA 相較下需要「非常少」的計算能力,效能更高,更易於普及也更穩定。和 Google LaMDA、OpenAI 的 GPT 機密的訓練資料與演算法不一樣,LLaMA 是以公開資料進行訓練,成果也較為開放。

延伸閱讀:ChatGPT 之父來台!促成了生成式 AI 巨浪、8 歲就會寫程式的他有什麼來頭?

大型語言模型的優缺點

儘管大型語言模型在理解和生成文本方面有著驚人的表現,但它們並不真正理解語言,至少不是像人類那樣理解。它們並不知道世界是如何運作的,也不具有自我意識或意圖。它們只是模仿在訓練數據中看到的模式。因此,儘管這些模型非常強大,但在使用它們時仍需要謹慎。例如,由於模型是根據訓練數據學習的,如果訓練數據中存在偏見,那麼模型可能也會學到這些偏見。而且模型可能也會生成不準確或誤導性的訊息,特別是在它對於某些主題或問題缺乏足夠的訓練數據的情況下。

雖然存在這些挑戰,大型語言模型仍然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工具。它們可以用於多種任務,包括自動回答問題、生成文章、提供推薦、翻譯語言,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協助醫生診斷疾病。

總體來說,大型語言模型是一種強大而複雜的工具,能夠理解和生成人類語言,對許多任務具有巨大的潛力。然而,我們在使用它們的時候,仍需要對它們的能力和限制有一個清楚的理解。

(本文出自 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

生涯規劃怎麼做?一張圖秒懂:生涯規劃不是「選工作」,而是「經營人生」

2025-05-02 經理人編輯部
分享
收藏

你都怎麼做「生涯規劃」?

離開校園、走進職場的第一天,許多人如此期待未來:28 歲當組長、33 歲升經理、36 歲做副總⋯⋯然而,職涯,真的能夠規畫嗎?工作,一定會順利向上升遷嗎?年輕時設定的目標,步入中年後依然會嚮往嗎?生涯規劃、職涯規劃到底該怎麼做?

從「生涯彩虹圖」看生涯規劃 5 階段

1950 年代前,「生涯發展」與「職業發展」幾乎畫上等號,在美國知名生涯發展學者唐納 ‧ 舒伯(Donald Super)之後,才逐漸加入「自我發展」的概念。

「生涯,統合了各種職業與生活角色,也是一連串有酬或是無酬職位的綜合。除了職位外,還有很多和工作有關的角色。」他認為,生涯規劃不只涉及工作,還與成長過程、學習經驗、角色轉變及環境變化有關。

舒伯依據不同年齡的性格發展,將生涯發展分為 5 個階段。例如,24 歲之前,我們對於自己未來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都有許多想像;之後便開始發展工作能力、累積經驗,漸漸穩定下來;45 歲後進入再度創新或停滯的關卡,直到 65 歲退休。

1200x628.jpg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人生是多重角色的組合。
經理人月刊

1980 年代,舒伯發現,除了年紀,身分角色也會影響每個階段的心態與行動,因而進一步畫出「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最外圈是生活廣度,包括成長期、探索期等 7 個階段;往內則有兒童、學生、公民、工作者等 6 種角色。

不同的角色就像彩虹的不同顏色,橫跨人的一生。彩虹內圈呈現凹凸不平、長短不一,代表在該年齡階段不同角色的分量。

比如說,多數人在 15∼24 歲之間的主要身分是學生,因此有較多時間、較少限制來探索自我與世界。進入中年後,多數人同時身兼持家者和工作者的身分,必須在兩者之間權衡。

在這樣多重角色並存的情境中,有人會搭配探索工具,釐清當下的職涯重心與行動策略。《經理人》推出「全方位職涯思維課」,透過實作,協助梳理角色轉換背後的價值排序,幫助人們在工作、家庭與自我成長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人生是一個個不同角色的串聯,我們通常會在同一階段擁有不同的演出「舞台」,意即生活空間──在家中是父母、在社區是公民、在學校是 EMBA 學生、在辦公室是高階主管。如果個人的能力與成熟度不足以應付這些角色間的轉換,就會互相干涉與衝突。

有些生涯發展學者認為,職涯發展階段是不可逆的,一般人在青春期完成自我探索的階段之後,就不會再探索了。

舒伯並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生涯的抉擇,是一個要花一輩子才能走完的歷程,因為人們會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動,像是經濟不景氣、新科技的發明、組織轉型等因素,而不斷調整生涯目標,啟動職涯的「迷你循環」。

在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職涯目標改變的狀況非常普遍,舒伯將迷你循環視為個人加強成熟度、增加適應力、提升創造力的方式(如圖)。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圖解二.jpg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經理人月刊

例如,中年換跑道意味著開啟新的成長期,如果能夠順利適應,便能再一次經歷探索、建立、維持等等階段。而當我們養成了生涯規劃各階段所需具備的能力,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並且對自我有不同程度的覺察時,就代表我們達到了「生涯成熟」(Vocational Maturity) 。

有些人會在這樣的轉換期停下來,重新整理自己目前累積了哪些經驗、有哪些優勢,下一步又可能往哪裡走。「全方位職涯思維課」搭配《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提供一套實作工具,協助釐清當下的位置與未來的方向,成為重新出發的起點。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