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xFrame

堅持不進辦公室!員工抗拒「重返」,有 3 成是因為不想見到老闆

2024-02-02 編譯.撰文 Daniel
分享
收藏

Google 日前實施重返辦公室的政策,要求員工每周必須有 3 天進辦公室上班;同時也強硬表示,維持遠距上班可能會對個人績效考核產生負面影響,引起員工的不滿。

延伸閱讀:出缺勤列入考績、發信要員工「回來上班」!一向創新的 Google 為何走回傳統管理方式?

提供彈性、共享辦公空間的服務商 Beyond 近期公布一項新調查,指出工作者堅持遠程工作、對於「重返辦公室」的抗拒,原因之一竟是為了避開他們的老闆!有 3 成受訪者表示,如果老闆不在辦公室,他們更願意定期通勤到辦公室工作。

許多公司希望團隊能夠實體出席,但過於強硬的作法,卻讓雇主和員工之間產生了裂痕。對於領導者來說,首先要了解為什麼員工更傾向遠距工作,並弄清楚目前的工作環境可以進行哪些改變,才能讓員工心甘情願走進公司上班。

延伸閱讀:寧可辭職,也不想回到辦公室!想說服年輕世代進辦上班,獵頭公司創辦人的建議是⋯⋯

為何不想進辦公室?調查指出3大原因

原因 1:成本太高

調查顯示,有 2/3 受訪者提到近年生活成本上升,讓他們希望能夠維持遠距工作以節省花費。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舉例來說,生活成本與壓力愈高,員工愈想找到可省錢的工作方式。在紐約和倫敦等城市,地鐵票價格飆漲、月票費用也跟著增加,除了通勤時間之外,這高昂的交通費用,也會成為員工不願意返回辦公室的一大原因。

另外,遠距工作讓在職父母也可以兼顧工作和家庭。對於已經習慣遠距工作帶來的育兒福利的家長來說,回到辦公室,也就代表必須再次支付托嬰中心、保姆或者課後安親班等高昂的費用,無形中帶來了一股不小的成本與壓力。

原因 2:對辦公空間不滿

另外,54% 的受訪者表示,如果「辦公室更好」——更靠近他們的居住地或更符合他們的喜好,會更願意回到辦公室;工作者期待一個更方便、舒適的辦公地點,不僅可以減少每日通勤時間、也能夠提高工作效率。

除了地點外,近 4 成工作者希望工作空間可以達到更高的標準,例如工作環境的品質或在員工福利上提供更多設施。只要工作環境愈「現代化」,就愈能提升員工的工作意願和效率。

原因 3:不想看到老闆

而員工不想進辦公室,最特別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想要避開他們的老闆。

調查發現,有 3 成的員工表示,老闆每天出現在辦公室,讓他們更不想回公司上班。這種現象可能與疫情後企業管理風格的改變有關。疫情期間,許多企業實施了遠端工作政策,讓員工能夠在家工作。 這種彈性的工作模式讓員工能夠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同時也減少了管理者對員工耳提面命的直接監督。

另外,有 30% 的混合工作者抱怨,公司並沒有提供符合他們需求的工作安排。傳統的辦公環境常會有一個固定的工作時間和時程表,員工通常需要在特定時間到達和離開,中午的午休時間也較為嚴格。

這種缺乏靈活性的工作模式,往往會因不同員工的不同生活方式、日程安排和職責發生衝突。而遠端工作,能讓員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情況,安排工作日的自主權,這種靈活性也為許多人帶來工作與生活平衡。

員工不願意返回辦公室背後,有許多不同的原因,包括高昂的生活成本、辦公室地點不佳、工作環境不滿意以及不想直接見到老闆、被直接監督。疫後重塑了的工作者對於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需求,企業應該思考如何有彈性地滿足這股聲音,並嘗試創造一個既能提高生產力、又能滿足員工對於「在哪上班」期望的工作環境。
參考資料 / Business InsiderOfficeSpace SoftwareForbes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

生涯規劃怎麼做?一張圖秒懂:生涯規劃不是「選工作」,而是「經營人生」

2025-05-02 經理人編輯部
分享
收藏

你都怎麼做「生涯規劃」?

離開校園、走進職場的第一天,許多人如此期待未來:28 歲當組長、33 歲升經理、36 歲做副總⋯⋯然而,職涯,真的能夠規畫嗎?工作,一定會順利向上升遷嗎?年輕時設定的目標,步入中年後依然會嚮往嗎?生涯規劃、職涯規劃到底該怎麼做?

從「生涯彩虹圖」看生涯規劃 5 階段

1950 年代前,「生涯發展」與「職業發展」幾乎畫上等號,在美國知名生涯發展學者唐納 ‧ 舒伯(Donald Super)之後,才逐漸加入「自我發展」的概念。

「生涯,統合了各種職業與生活角色,也是一連串有酬或是無酬職位的綜合。除了職位外,還有很多和工作有關的角色。」他認為,生涯規劃不只涉及工作,還與成長過程、學習經驗、角色轉變及環境變化有關。

舒伯依據不同年齡的性格發展,將生涯發展分為 5 個階段。例如,24 歲之前,我們對於自己未來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都有許多想像;之後便開始發展工作能力、累積經驗,漸漸穩定下來;45 歲後進入再度創新或停滯的關卡,直到 65 歲退休。

1200x628.jpg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人生是多重角色的組合。
經理人月刊

1980 年代,舒伯發現,除了年紀,身分角色也會影響每個階段的心態與行動,因而進一步畫出「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最外圈是生活廣度,包括成長期、探索期等 7 個階段;往內則有兒童、學生、公民、工作者等 6 種角色。

不同的角色就像彩虹的不同顏色,橫跨人的一生。彩虹內圈呈現凹凸不平、長短不一,代表在該年齡階段不同角色的分量。

比如說,多數人在 15∼24 歲之間的主要身分是學生,因此有較多時間、較少限制來探索自我與世界。進入中年後,多數人同時身兼持家者和工作者的身分,必須在兩者之間權衡。

在這樣多重角色並存的情境中,有人會搭配探索工具,釐清當下的職涯重心與行動策略。《經理人》推出「全方位職涯思維課」,透過實作,協助梳理角色轉換背後的價值排序,幫助人們在工作、家庭與自我成長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人生是一個個不同角色的串聯,我們通常會在同一階段擁有不同的演出「舞台」,意即生活空間──在家中是父母、在社區是公民、在學校是 EMBA 學生、在辦公室是高階主管。如果個人的能力與成熟度不足以應付這些角色間的轉換,就會互相干涉與衝突。

有些生涯發展學者認為,職涯發展階段是不可逆的,一般人在青春期完成自我探索的階段之後,就不會再探索了。

舒伯並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生涯的抉擇,是一個要花一輩子才能走完的歷程,因為人們會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動,像是經濟不景氣、新科技的發明、組織轉型等因素,而不斷調整生涯目標,啟動職涯的「迷你循環」。

在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職涯目標改變的狀況非常普遍,舒伯將迷你循環視為個人加強成熟度、增加適應力、提升創造力的方式(如圖)。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圖解二.jpg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經理人月刊

例如,中年換跑道意味著開啟新的成長期,如果能夠順利適應,便能再一次經歷探索、建立、維持等等階段。而當我們養成了生涯規劃各階段所需具備的能力,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並且對自我有不同程度的覺察時,就代表我們達到了「生涯成熟」(Vocational Maturity) 。

有些人會在這樣的轉換期停下來,重新整理自己目前累積了哪些經驗、有哪些優勢,下一步又可能往哪裡走。「全方位職涯思維課」搭配《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提供一套實作工具,協助釐清當下的位置與未來的方向,成為重新出發的起點。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