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 李岱君

半導體產業關鍵國家盤點:各國強推自主生產,誰最有機會擺脫依賴?

未來半導體產業的角力將集中在這些國家,彼此競爭與合作的關係將會影響全球格局,各國強推半導體自主,一方面也擔心若有台海戰爭,台灣無法供應晶片,就會癱瘓世界的經濟。
因此美國藉由《晶片法案》鞏固設計領導地位並遏制中國,日本在半導體材料領域與台灣、韓國密切合作,韓國則在記憶體晶片方面面臨來自美中兩方的壓力。中國正加速半導體自給自足,歐盟則希望藉重金投資重新成為重要生產基地。
晶圓製造咽喉點 台灣
產業概況
供應鏈完整度高,台灣掌握全球關鍵技術,是全球晶圓代工的龍頭,台積電、聯電是全球晶圓代工的主要玩家,良率遠高於競爭對手,而 IC 設計領域則有聯發科、瑞昱半導體、聯詠科技等公司表現強勁。但隨著中國、韓國和美國等國家的半導體企業壯大,台灣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日益加大。特別是在中低階市場,中國企業的崛起可能排擠台灣企業。
政策發展
政府提出「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計畫未來 10 年投入 3000 億元,推動AI等創新應用發展,希望能夠升級研究單位與學術機構的設備,成為 IC 設計人才的培育中心,並吸引國際研發專業人才。也期望 IC 設計廠商投入先進技術的應用,像是開發7奈米及以下製程。
未來挑戰
儘管台灣在半導體製造方面具有優勢,但仍然依賴進口關鍵原材料和設備,如光刻機和化學品等。且考量地緣政治風險,部分國家開始去台化,像是美國、日本、歐洲紛紛投資晶圓廠,要把製造移回本土。
關鍵零組件供應者 日本
與台關係
隨著台積電在日本設廠,許多台灣的半導體供應商如閎康、汎銓等也相繼進入日本市場,提供檢測分析和材料等服務,進一步加強了兩國之間的供應鏈整合。
產業概況
1980年代日本曾是全球半導體領先者,在製造設備和材料供應方面具有全球領先地位,例如信越化學、東京電子等。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完善,注重自主研發,但整體晶片產量有限,目前已被台灣和韓國超越。
政策發展
日本政府在 2021 至 2023 年間投入了約 3.9 兆日圓來支持半導體產業。這些資金主要用於吸引外國或本國企業在日本設廠,例如台積電在熊本設立的工廠獲得了超過1兆日圓的補助,而日本的半導體製造商 Rapidus 則獲得了 9200 億日圓的支持。
未來挑戰
縱使日本擁有大量關鍵材料和設備領域的專利,仍缺乏完整的晶圓代工能力,目前加大先進製程技術的投入,但歐美也在投資晶圓廠,日本必須面臨來自這兩方的競爭。
記憶體晶片霸主 韓國
與台關係
在半導體領域上有互補性,台灣需要韓國的記憶體晶片,韓國企業在高端邏輯晶片的生產上,依賴台灣的先進製程技術。
產業概況
韓國掌握全球記憶體市場的主導地位,特別是 DRAM 領域,占全球 2/3 市占率,而三星(Samsung)在邏輯晶片和代工領域也有競爭力,但仍在追趕台積電。
政策發展
韓國受到美國施壓設廠,將在美國投資約400億美元建立晶圓廠,規模與台積電不相上下。在國內推行「K半導體戰略」,預計5年內投入450億美元在新材料和新技術的開發上,每年培養1萬名半導體相關專業人才。
未來挑戰
韓國的半導體產業過度依賴記憶體晶片,而其他類型的晶片,如邏輯晶片、車用晶片相對較弱。尤其對手台積電、英特爾也在大興土木、投入技術,韓國在此方面要加快步伐追趕。且隨著美中科技競爭加劇,韓國可能面臨選邊站的壓力。
晶片設計的領導者 美國
與台關係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立新晶圓廠,計畫於 2024 年開始量產,將生產5奈米及更先進的製程技術,以支持美國本土的半導體需求,並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
產業概況
美國作為半導體技術的發源地,擁有如輝達(NVIDIA)、英特爾(Intel)等創新能力強的頂尖企業,IC 設計領域囊括全球 40% 市占率。但製造能力不足,需仰賴亞洲國家代工製造,例如台灣、韓國,也使晶圓製造過於依賴國外,增加供應鏈風險。
政策發展
美國政府加大對半導體產業的投資,推出《晶片法案》,預計投資 527 億美元(約台幣1兆6840億元),試圖恢復本土晶片製造能力,減少對亞洲供應鏈的依賴,並對中國實施出口管制,達成科技箝制的效果。
未來挑戰
美國的供應鏈韌性受到考驗,且半導體產業需要大量高技能的人才。
半導體技術的隱形推手 歐洲
與台關係
台積電計畫在德國的德勒斯登(Dresden)設立其第一座歐洲工廠,台積電希望藉此促進與當地半導體企業的技術合作。
產業概況
德國擁有強大的科學基礎和高素質人才,在特定產業,例如汽車電子的晶片領域具有競爭力。但供應鏈不夠完善,缺乏大規模生產能力,也因為投資不足,無法跟上亞洲國家的發展步伐。
政策發展
德國推出了《歐洲晶片法案》,目標是到 2030 年全球生產占比提高到 20%。台積電與英飛凌(Infineon)、博世(Bosch)、恩智浦半導體(NXP)共同成立了合資公司,計畫在德國德勒斯登建立一座先進的半導體製造廠,稱為ESMC計畫,預計總投資金額超過 100 億歐元,創造超過2000個就業機會。
未來挑戰
儘管德國擁有知名的半導體公司,例如艾司摩爾(ASML)、安謀(Arm),但在整體先進製程上仍落後於台灣、韓國、美國,且過於依賴亞洲供應鏈,在管理上較脆弱。
自給自足挑戰者 中國
與台關係
許多中國品牌的智慧型手機和消費電子產品需要從台灣進口晶片,例如台積電和聯電的高階晶片,以滿足其性能需求,但同時台廠也依賴中國的中低階晶片訂單來維持日常營運。
產業概況
中國在過去幾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佔超過3成,擁有著名企業如華為、中芯國際,其中後者是中國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專注於成熟製程(28 奈米以上),仍在努力擴大其生產能力,但技術水準遠低於台積電和三星,依賴進口技術。
政策發展
儘管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的地位提升,但也面臨技術依賴、創新能力不足等困境。為此推行《中國製造 2025》,大力投資半導體業,設立國家積體電路投資基金(大基金)以加速技術發展。
未來挑戰
目前美國實施技術封鎖,禁止向中芯國際和華為等公司出售某些晶片和技術。儘管中國政府推動多項政策促進自主研發,但在高端晶片和先進製程技術上仍然依賴進口,核心技術的掌握仍是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