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人際關係
feature picture
Mario Mancuso via flickr

9種惡質的肢體語言,讓你不知不覺得罪所有人

2017-02-08 整理‧撰文 高士閔
分享
收藏

大家都聽過「55-38-7 溝通黃金比例」,從中我們了解想要取得別人信任,說話內容只占7%。然而,出社會後許多人雖然開始知道「禍從口出」的道理,卻依舊忽視肢體語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

為了讓工作者溝通更加順利,《正面迎擊的力量》作者芭芭拉.派崔特(Barbara Pachter)羅列最容易得罪人的9種肢體語言,讓你能馬上用在工作上。

一開始看到這「九戒」,會以為自己都沒有。建議可以跟同事組成學習小組,彼此觀察糾正,你就會發現這些動作出現的頻率比你想像中還要來得多。

1. 雙腳站開開,是要打架嗎

你曾經「兩手插腰,雙腳大開」地面對在聽你說話的人嗎?由於把這個動作會佔據非常大的空間,所以一不小心就容易讓對方產生威脅感。雖然在刻板印象中,應該是男性會比較常出現這種有攻擊意味的姿勢,但其實女性也不乏強硬作風的人。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如果想要呈現「有禮貌又有自信」的樣子,將兩腳保持平行,彼此距離約 10~15 公分。同時,胸膛挺直,但不用像當兵那樣刻意往前凸;下巴微抬,但不要用鼻孔看對方;雙手輕鬆放在兩邊即可,他們原本就是放在身側,沒有動作才是正常

2. 手指指對方,我在攻擊你

很多人下意識會說,這個動作那麼強烈,我不太可能會這樣對同事、朋友。但其實在我們感到緊張焦慮時,常常不由自主地揮動自己的手指,或手拿的物件,像筆。如果你想用手指指引對方,可以將五指併攏伸出,既能展現自信,又不會產生攻擊感。

3. 握拳敲桌子,超挑釁

有些人為了強化自己的意見,會握拳敲桌,在他們的眼裡其實只是想要表示自己論點的不可動搖、堅決的態度。但在別人的眼裡,這個動作卻充滿「挑釁」,讓你看起來性略性十足。一般男性更常出現這種動作

4. 手交叉抱胸,我不相信你說的話

大家應該蠻熟悉這個動作的,它其實沒什麼攻擊性。不過做出來會讓人感覺你在「抗拒、挑釁、防備」,有一種在對說話者說「你到底在說什麼鬼?」、「你到底想幹麻?」的感覺。

有的人說他們只是感覺冷,或是不知道手該擺哪時,就雙手抱胸,但我們不能假設別人都知道我們做這個動作的原因。對方通常會當作你在防備他,並以此假設回應你。就像前面所說的,手放身體兩邊是最正常的姿勢。

5. 玩手指關節,我是緊張大師

舉凡雙手互扣彼此磨蹭、啪啪啪地玩手指關節、玩紙張、筆、橡皮筋等小物件,都是在傳達「我現在很緊張,拜託不要反駁我」的意思。如果你在說話時,一直有這些小動作,別人的注意力會被分散,就更不會重視你正在講的話了。

6. 手一摀嘴巴,氣勢弱半截

說話時用手半摀嘴巴,和女生笑時摀嘴巴是不一樣的...後者讓人感覺有禮貌;前者卻只會讓人感覺「你是有口臭嗎?」像是「不想把話說出口的感覺」。如果這樣做的話,說話會很沒有氣勢喔

7. 眼神高度不對等,矮子感覺不開心

看不看對方眼睛,存在文化差異的問題。但既然美國是已知的商業霸主,我們就暫時以它的文化為準。在美國,不看對方眼睛,會讓對方感覺你沒在聽他說話、不尊重對方。如果你很害羞,可以試試看「看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撇開,再看一下」的方式來避免瞪視的疑慮。

同時,由上往下注視對方,是非常冒犯的行為。想像你站在101大樓前,由下往上看時,大樓像要傾倒的壓迫感,那就是比你矮的人在聽你說話時候的感覺。有些人會將這種壓迫感用在談判上,但裡面絕大多數後來都改掉這個習慣。因為每個人都很聰明,事後回想談判讓步的原因,就會發現你運用這種外在的心理優勢占他便宜,下次就不會想跟你做生意了。

這尤其容易出現在男生跟女生說話的時候,你當然可以說「長得高」不是我的錯。不過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這裡,多為別人考慮一點,你就能展現出「有禮貌,但又有自信」的姿態,而非讓人生厭的自負。通常可以藉由「坐下來」討論,來避免高度差帶來的困擾。

8. 表情話語不一致,使聽眾產生混淆

臉部表情和說的訊息內容必須一致。不一致的話,人會優先相信臉部表情帶來的訊息。你一定經歷過服務人員笑笑地說出拒絕,或是這是規定之類無法解決你問題的話。

他們的笑容是服務業的必須,但邊笑邊說出讓人生氣的話,只會混淆聽眾。讓人以為其實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吧,只不過你怕麻煩而已的感覺。雖然大多數情況,他們真的也無法做什麼,但誤會卻常常在不知不覺間發生。

一般來說,女性因為從小被教導要和顏悅色,所以更常出現過度微笑的情況。男性則正好相反,應該要多笑一點,否則一般人會以為你總是在生氣。

9. 標準表情,可能害你不受重用

「每一個人都有一張標準表情!」這是派崔特專門用來形容「你在聽人說話、或是不開口時,別人看到你臉上露出的表情。」像前面所提到過的,男生不講話時通常繃著一張臉,讓人感覺很嚴肅,或正在生氣。

派崔特說:「我之前在某地演講時,徵求一位互動的聽眾。但自願的那位男士卻讓我震驚了,因為從頭到尾他的臉都超嚴肅,不像認同演講內容的感覺。」事實上,這位男士在演講結束後還特地跑來感謝派崔特,並提及他在公司的表現非常好,卻遲遲沒有晉升,不知道是什麼問題。

想必各位讀者都了解他的問題所在。在許多公司,主管都會想挑「好玩」的人成為同事。不是說「愛玩」,而是只要「有趣」。要不然工作那麼無聊,還要忍受旁邊坐個撲克臉,是要每天都是「藍色禮拜一」(Blue Monday)嗎?

延伸閱讀 /

1. 姿勢決定你是誰!哈佛心理學家教你用身體語言把自卑變自信

2. 拒絕別人真的好難!讓 4 種肢體語言幫你說不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正面迎擊的力量:不隱忍、不尷尬又不失禮的溝通技巧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

生涯規劃怎麼做?一張圖秒懂:生涯規劃不是「選工作」,而是「經營人生」

2025-05-02 經理人編輯部
分享
收藏

你都怎麼做「生涯規劃」?

離開校園、走進職場的第一天,許多人如此期待未來:28 歲當組長、33 歲升經理、36 歲做副總⋯⋯然而,職涯,真的能夠規畫嗎?工作,一定會順利向上升遷嗎?年輕時設定的目標,步入中年後依然會嚮往嗎?生涯規劃、職涯規劃到底該怎麼做?

從「生涯彩虹圖」看生涯規劃 5 階段

1950 年代前,「生涯發展」與「職業發展」幾乎畫上等號,在美國知名生涯發展學者唐納 ‧ 舒伯(Donald Super)之後,才逐漸加入「自我發展」的概念。

「生涯,統合了各種職業與生活角色,也是一連串有酬或是無酬職位的綜合。除了職位外,還有很多和工作有關的角色。」他認為,生涯規劃不只涉及工作,還與成長過程、學習經驗、角色轉變及環境變化有關。

舒伯依據不同年齡的性格發展,將生涯發展分為 5 個階段。例如,24 歲之前,我們對於自己未來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都有許多想像;之後便開始發展工作能力、累積經驗,漸漸穩定下來;45 歲後進入再度創新或停滯的關卡,直到 65 歲退休。

1200x628.jpg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人生是多重角色的組合。
經理人月刊

1980 年代,舒伯發現,除了年紀,身分角色也會影響每個階段的心態與行動,因而進一步畫出「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最外圈是生活廣度,包括成長期、探索期等 7 個階段;往內則有兒童、學生、公民、工作者等 6 種角色。

不同的角色就像彩虹的不同顏色,橫跨人的一生。彩虹內圈呈現凹凸不平、長短不一,代表在該年齡階段不同角色的分量。

比如說,多數人在 15∼24 歲之間的主要身分是學生,因此有較多時間、較少限制來探索自我與世界。進入中年後,多數人同時身兼持家者和工作者的身分,必須在兩者之間權衡。

在這樣多重角色並存的情境中,有人會搭配探索工具,釐清當下的職涯重心與行動策略。《經理人》推出「全方位職涯思維課」,透過實作,協助梳理角色轉換背後的價值排序,幫助人們在工作、家庭與自我成長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人生是一個個不同角色的串聯,我們通常會在同一階段擁有不同的演出「舞台」,意即生活空間──在家中是父母、在社區是公民、在學校是 EMBA 學生、在辦公室是高階主管。如果個人的能力與成熟度不足以應付這些角色間的轉換,就會互相干涉與衝突。

有些生涯發展學者認為,職涯發展階段是不可逆的,一般人在青春期完成自我探索的階段之後,就不會再探索了。

舒伯並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生涯的抉擇,是一個要花一輩子才能走完的歷程,因為人們會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動,像是經濟不景氣、新科技的發明、組織轉型等因素,而不斷調整生涯目標,啟動職涯的「迷你循環」。

在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職涯目標改變的狀況非常普遍,舒伯將迷你循環視為個人加強成熟度、增加適應力、提升創造力的方式(如圖)。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圖解二.jpg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經理人月刊

例如,中年換跑道意味著開啟新的成長期,如果能夠順利適應,便能再一次經歷探索、建立、維持等等階段。而當我們養成了生涯規劃各階段所需具備的能力,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並且對自我有不同程度的覺察時,就代表我們達到了「生涯成熟」(Vocational Maturity) 。

有些人會在這樣的轉換期停下來,重新整理自己目前累積了哪些經驗、有哪些優勢,下一步又可能往哪裡走。「全方位職涯思維課」搭配《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提供一套實作工具,協助釐清當下的位置與未來的方向,成為重新出發的起點。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