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pexels

面對職場壓力,努力撐過就好了?小心!這種人很多,心理學家也最怕

2017-03-17 整理‧撰文 林柏源
分享
收藏
  • 「30 歲了,我是不是升不上去了,與主管職無緣了…」
  • 「出社會這幾年,還是找不到自己真正想努力的方向…」
  • 「上班好累,但如果這樣就累倒,是不是我太弱了…」
  • 「同齡的朋友們,都已經成家立業了,我還在…」

生活中總是充斥著各種壓力。套到職場上,我們會擔心的事可能是「升遷」、「加薪」、「人際關係」、「業績表現」、「職涯發展」、「工作與生活」… 等。你會怎麼處理這些壓力?

你也是「A 型行為模式」的人嗎?

不少人會抱持著「一直努力就對了」的心態,用工作麻痺自己,甚至藉由把「工作往死裡做」的逃避心態,將自己的不安與憂慮用「我很努力工作」來掩飾。

這種因為內心深處的恐懼與焦慮,而忽略疲勞,持續工作的狀況,心理學上稱為「A 型行為模式」(Type A behavior pattern)。 這種人在職場上的表現,不見得會比較優秀。事實上,他們反而欠缺了人類的一項重要能力 ─ 「感覺疲勞」的能力。

「A 型行為模式」的人,做事絲毫不覺得累,不斷地往前衝。擁有這樣特質的人,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懷抱著「恐懼」的情感。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認為,恐懼是人類還在叢林生活時代所演化出來的情感。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從「演化心理學」談「恐懼」對人的影響

假設我們還生活在原始時代,有一天正在吃著新鮮樹果,說著:「最近採樹果採得好累,肩膀痠痛到不行啊。」「真的,真不想承認已經到了這把年紀了…」突然,叢林深處沙沙作響 ─ 獅子出現了!

到底要和獅子拚命,還是趕快逃走?當下,我們得立刻判斷情勢才行。此時,已經無法悠哉閒聊肩膀痠痛、跌倒的傷口發疼之類的小事了。為了活命,我們得暫時忘卻疲勞與傷痛。因此,當我們感到恐懼時,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這種激素有麻痺痛覺的效果。如同拳擊手在比賽中感覺不到疼痛一般,也是因為身體分泌了大量的腎上腺素。

在遭遇獅子襲擊這種危急的狀況下,感受不到疼痛是很重要的。不過,這也僅限於緊急時刻。到底能不能成功逃出獅子的魔掌,只消幾分鐘就立見分曉。所以在短時間內,麻痺痛覺等知覺,反而是為了活命的有效手段。然而,倘若長時間感覺不到疼痛,在日常生活中也對痛楚無感,那麼連自己受傷或生病了也將毫無所覺。

如此一來,即使躲過獅子的攻擊,卻會因為那些不以為意的小傷口或病痛持續惡化,結果撐不過一個月就命喪黃泉了。可見得「痛覺」是人體相當重要的功能之一。在極短時間內感覺不到疼痛,便能有效避開危險,然而,若長期感受不到疼痛,身心將會嚴重受創。

這一切,完全可對應在疲勞的效果。當我們感到強烈的恐懼時,便難以感受到身體的勞累,其原理與痛覺相同。

雖然與遭遇獅子猛獸襲擊不同,但這些情況對於現代人而言,都是極大的恐懼。人們懷抱著不安,便忘了疲憊,而勉強自己繼續做下去。最初幾個月,或許勉強自己還有效果,然而,那只是大腦對疲勞的感覺麻痺了,暫時騙過身體罷了。

好好「休息」,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如果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半年,甚至一年這麼長的時間,那麼,再也騙不了自己的身體了。無論你的意志力多麼堅強,累積了龐大的疲勞,終將導致幹勁全失。

前面已提過,這種因為內心深處的恐懼與焦慮,而忽略疲勞,持續工作的狀況,心理學上稱為「A型行為模式」。這種人,罹患心臟病與腦中風的機率比別人多出好幾倍。他們容易生病,經常焦躁不安,無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前常有好的想法,到後來反而完全沒靈感。

其實,腦科學已經證明了,那些超棒的點子都是在心情放鬆的狀況下萌生的。在 Google、Yahoo! 等大型 IT 企業的辦公室環境,都設有午睡的空間或撞球檯之類的遊戲空間,這些都是為了讓員工在最放鬆的狀態下,能夠萌生好的創意。

這些大型企業非常理解,只有在不忙碌、不緊繃的放鬆狀態下,好靈感才會浮現。所以,不僅是為了提振幹勁及自身的健康,就做好一件工作的意義層面來說,「急著做出成果!」這種將自己逼到喘不過氣,且過度緊繃的心態,終將得不償失!

適當休息、放鬆、沉澱自己,才是對工作、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 /

  1. 企業培育頂尖工作者的秘訣:不是拼命工作,而是讓他們好好休假
  2. 不要為了成功,用「工作」犧牲掉自己的人生!給職場工作者的一封信

(本文整理自《讓你學摸魚、免拚命的幹勁心理學》,本事出版)

讓你學摸魚、免拚命的幹勁心理學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Photographee.eu via shutterstock

職涯反思課|愈聰明的人,找工作更要小心!想清楚3件事,未來才不會後悔

張玉琦
2025-04-28
《經理人》副總編輯 張玉琦
分享
收藏

在轉職潮當中,通常能進到面試,代表學經歷已經通過初步的篩選,是相關的科系或有相關工作經驗。在面試的階段,人資或用人主管除了觀察應徵者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人格特質。

近期,我將在「全方位職涯思維課」中,進一步分享如何挖掘自身潛力、善用人格特質,並以日本知名人生哲學 Ikigai 為核心,搭配全台首份、最完整的 《打造職涯優勢地圖》 模板,幫你打造一條更有意義與成就感的職涯路徑!

履歷上的「豆芽現象」:愈聰明的人,愈要注意、避免不落實

現在常常看到履歷上的工作經驗,每份工作只有一年多,甚至幾個月就換一份工作。

有次面試一個談吐很聰明的女孩,我問她,之前的工作資歷都有點短大概一年而已,而且跳了幾個不同性質的公司,有什麼原因嗎?

她很坦率地說,「因為我學到一件事情就想走。」後來她好像覺得這樣回答不太對,又補了一句「我知道,我要改改我的心態。」

聯強總裁杜書伍在《打造將才基因》,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豆芽現象」。豆芽長得很快,外表看起來很飽滿,質地卻很脆弱。

在個人能力上的豆芽現象,就是職場新人學技能,從不會到會,大致能掌握其「形」,學得快的人很快就覺得自己學會了。後來就想轉到其他領域,看起來學了很多,其實都只學到「形」,不見得能派上用場。

書中還提到,愈是「聰明人」,愈容易不務實。 因為聰明人邏輯強、理解力也強,所以常常覺得事情很「容易」。但是邏輯和實務是兩回事,實務需要透過觀察和經驗累積,如果不想要磨練,停留在「理解」的階段,能力就難以提升。

在同一份工作待了一年,能說自己學會的能力究竟有多少或許難以論斷?或許你可以這樣想,用人主管會覺得他開出來的職缺,是一個一年就能學會的工作嗎?

給求職者的反思:不喜歡就不做,你挑事,別人就挑你

也有一次面試一個反應很快的男生,問到他工作最喜歡的部分,他說是想新的東西、新的方案和活動,他說自己對例行的工作會失去興趣。但是「工作裡本來就一定包含每天執行的部分,」面試主管提醒他。

「我知道阿,可是我就是不喜歡。」接著他談起了自己有多不喜歡自己的前任主管,總是交代他很多工作,但是對他的新點子又很保守。

一個職位裡通常都包含一個比例是一定要做的工作,也會包含一部分創造性的工作。健康的工作心態是找到工作中的平衡,讓喜歡的部分大於不喜歡的部分,甚至於知道自己不喜歡的可能是重要的能力,能夠克服自己的偏好,去把事情做好。

《打造將才基因》也提到,人有一個本能的叛逆,就是依據自己的感覺、好惡來判斷,只要我不喜歡我就反對。如果進入職場接觸到公司的制度、流程,討厭的就排斥,不喜歡的同事就不跟他合作,工作也是挑喜歡的做,再聰明、再有能力,主管也不應錄用。

面試時要想的事:你問的問題,其實代表了你怎麼想、你在乎什麼

許多應徵者面試時問的問題,都是基於自己之前的工作經驗(而且多半是不好或是不喜歡的),所以他們想要確保自己不會重蹈覆轍。

這個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對於面試你的主管來說,你的問題,都透露出你的工作習慣和價值觀,為了避免造成錯誤的印象,有些問題建議再斟酌。 像是:

1. 請問工作會變動嗎?

現在有什麼工作不會變動嗎?後來我了解他是因為前一份工作增加了許多新業務,讓他的工作內容大幅調整,他也因此離職。

關於工作內容,也許你可以問,這個部門有什麼正在進行的計畫或發展嗎?

2. 請問中間出去開會的話,還要回來打卡嗎?

且不論公司的出缺勤制度如何,這個問題的出發點,很顯然是一個不想回來打卡的人。就算在很自由的公司,他也不見得想請一個很討厭打卡上班的人,或者說覺得這個問題會關係到他想不想進這家公司的人。

面試是雙向的,公司面試你是否適合這個工作,應徵者也面試這個工作是否適合自己。

寫這些面試經驗,不是要鼓勵應徵者隱藏自己的想法,以得到工作為優先,而是提醒求職者,如果一直覺得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學到東西,學到就想走,或是非常排斥不喜歡的工作,只想做喜歡的部分,且不論最後能否得到工作,自己在一個職位上得到的歷練和學到的能力,最後專業的提升程度也會很有限。

如果想知道更多找工作、規劃職涯、探索自己天賦與熱情的方式,歡迎加入 全方位職涯思維課 ,我會透過微型影音課程﹑超過 60 頁的 《打造職涯優勢地圖》 模板,與你一起努力,用更有系統、更全面的方式,找到有熱情、是自己擅長、且富有意義感的工作。

繼續閱讀 面試 求職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