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人才,不是開高薪水就好!學習魏文侯的「得人智慧」

趙、魏、韓三家滅了智伯之後,他們的孫子輩的魏斯、趙籍、韓虔又分晉,這三個人在歷史上分別被稱為:魏文侯、趙烈侯、韓景侯。
其中,魏文侯最了不起,帶領魏國迅速崛起,他的身邊聚集了很多文武之才,包括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法家的開創者李悝(也稱李克),還有名將樂羊、吳起,以及名臣西門豹等等。
魏文侯為什麼能夠崛起?主要是因為,他得人。得人就是得到人才,得到人心。
那麼,魏文侯是怎樣得人的呢?是怎樣讓那些優秀的人才聚集到他身邊的呢?
一、禮賢下士
《資治通鑑》裡舉了一個例子:(魏文侯)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 ──《資治通鑑.周紀一》
段干木是一位有名的賢者,魏文侯請他出來做官,他不肯。怎麼辦呢?你不是不來我手下做官嗎,那我就到你手下做學生。於是,魏文侯就經常跑去段干木家請教問題。既然是請教問題,就不能坐下請教,得站著,站得腿酸了,還得堅持。有時他坐車從段干木家門口經過,都要立即站起來,向段干木家行注目禮。
在我小時候,家長教給我一條規矩,就是騎自行車或者坐馬車經過自家的祖墳時,要下車步行。這就是傳統。為什麼一種規矩會成為一種傳統呢?往往是因為,你按著這個規矩辦,對你有好處。
正是因為,魏文侯對段干木這麼尊敬、這麼有禮貌,展現出這種禮賢下士的姿態,所以,他能夠得人,各地的賢能之士都願意來投奔他。
用《易經》裡的一句話講,就是: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易經.屯卦》一個尊貴的人,卻能放下身段,表現得比貧賤之人還要謙卑、低調,這樣的人是可以大得民心的。這也是道家智慧所強調的,《道德經》所謂:江海所以能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 ──《道德經》
二、守信
《資治通鑑》還強調了魏文侯的一個品質,即守信。
有一天,下著大雨,魏文侯正與群臣飲宴,忽然起身,說:我得去郊外打獵了。大臣們都很不理解:下這麼大雨,又難得喝得這麼開心,打什麼獵啊?魏文侯:我也不願意去啊,可是我已經和虞人部落的首領約好了,不能爽約。於是,他冒雨而去。
三、敢於用人與授權
另外,做為一個國君,比守信、不失信於人,更重要的還有一個品質,是敢於信任人,敢於授權,敢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魏文侯手下有一員大將叫樂羊。有一篇文叫《樂羊子妻》,講的就是這個樂羊。我記得那篇文裡有一句話「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通「無」)」。日知其所無,就是每天都應當學點新東西。這話說得多好啊!
魏文侯派樂羊帶領大軍去攻打中山國,這場戰爭打得很艱難,整整打了三年,終於把中山國給打下來了。樂羊躊躇滿志,以為自己立了不世之功,回來向魏文侯邀官請賞。魏文侯則不動聲色,扔給他一只大筐:你先看看這些東西再說吧。樂羊一看,就冒了汗了。這滿滿一筐,都是什麼?都是告狀信,告他這三年來擁兵自重、指揮失當、有謀反之心等等,給他安了各種各樣的罪名。
樂羊看著看著,撲通就跪地上了,不住地磕頭: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能打下中山國,根本不是我起了多大作用,而是全靠您的信任與支持啊!
關於魏文侯的用人,還有一段故事。魏文侯想在手下兩個親信大臣中選出一個來做丞相,他向李克請教:李先生啊,您不是說過這麼一句話嗎?──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我們魏國現在充滿憂患,我特別需要一位良相來輔佐,您覺得這兩人誰更合適呢?李克回答:卑不謀尊,疏不謀戚。 卑微的人不給尊貴的人參謀事情,關係疏遠的人不給人家參謀其親戚之間的事。以我的身分是不適合給您這樣的建議的。
魏文侯講:先生臨事勿讓!意思是,您就不要推辭了。李克依然不明說:這兩人誰更合適啊,這話我很難講,但是呢,我可以送給您一套「識人之法」。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資治通鑑.周紀一》
首先,居視其所親 。要看他平時與什麼人親近。
其次,富視其所與 。他若是富有,要看他把錢花在什麼方面。
第三,達視其所舉 。他若是高官,要看他舉薦怎樣的人。
第四,窮視其所不為 。他若是不得志,要看他在堅守怎樣的底線。
第五,貧視其所不取 。他若是窮困,要看他能堅持不要什麼。
李克的這套識人之法,也提醒我們怎樣看人,比如,對於弱勢群體、窮苦之人,我們要抱持同情之心,社會也應當給予救助,但是,如果一個人只是因為好吃懶做而貧窮,那麼,對這樣的人還應當給予同情和幫助嗎?再比如,對於成功者我們應當尊重,但如果他的官是買來的,他的財富來歷不明,那這樣的成功就一文不值。當然,這些東西不會寫在人的臉上,而是需要我們冷靜地耐心地去審視。
魏文侯和李克這段對話中所閃耀的智慧,值得我們好好去領略。
(本文整理、摘錄自《這才是戰國》,平安文化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