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人際關係
feature picture
Natasha Brazil on Unsplash

你一天抱怨幾次?不友善的職場環境,是提醒你成為這一種人

2020-11-13 暢銷書作家 艾爾文
分享
收藏

有個問題我不時會被問到:工作場合有些人敵意特別強,甚至會搞小動作,該怎麼辦?

這類的人際問題說起來不少,內容不見得戲劇化,有時普通到好像就是職場本身該有的一部分。的確,工作上的人際關係不能說不重要,大家都是每天會見面的人,總不能待在公司多久就尷尬多久。

面對不友善的職場環境,先努力成為「有本事」的人

而我的回答經常是,如果處在不友善的環境裡,除了適當地表示自己的想法,更要記得:愈有本事的人,愈沒事

先不論是否喜歡目前的環境,當一個人沒有足夠能能力離開所處環境時,行為跟想法幾乎是處處受限,甚至只能受人擺布。本事愈夠的人,在環境中的自主權愈高,即使暫時在不喜歡的環境裡也可以安心做自己。換個角度看,當你有能力時,通常是你選擇工作,而不是工作選擇你。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世上沒有掉下來的成功,沒有路上撿來的美好。穩定的生活,來自努力的生存,你的早起、熬夜、咬牙、堅持,都是為了積聚將來有能力選擇的資本,不用再去看誰的臉色。

與其抱怨世界不公,不如發揮本事創造生活

所以,面對不公平的事情時,除了抱怨不公不義,也要對自己有更多的期許,而不是被動等待問題消失。你要相信,在任何的環境下,努力的意義都不是為了應付生活,是為了創造生活。而為了創造生活,你要有本事過活。

很多時候,我們難以選擇過想要的生活,無論是出身或讀書,是為了工作或為了生計,選擇權並沒有多少。時間用著它的方式在走,日子照著同樣方式循環,彷彿眼前的生活已是餘生的寫照。

然而,不論你現在遇到什麼樣的低潮,被多惡劣的人找麻煩,都要知道,少有人可以改變環境,但每個人都可以改變自己。

活得用心,不是為了讓別人看得起自己,而是讓自己不用看別人臉色,可以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生活從來就不容易,但不代表就只能放棄。面對辛苦的日子,我們可以抱怨生活,也可以適應生活,更應該相信自己可以創造生活。然後在機會來之前多準備,在機會來之後敢行動,在成果尚未出現前,讓每一次的堅持都是蛻變的伏筆。

(本文整理、摘自《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三采文化出版)

相關文章

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

生涯規劃怎麼做?一張圖秒懂:生涯規劃不是「選工作」,而是「經營人生」

2025-05-02 經理人編輯部
分享
收藏

你都怎麼做「生涯規劃」?

離開校園、走進職場的第一天,許多人如此期待未來:28 歲當組長、33 歲升經理、36 歲做副總⋯⋯然而,職涯,真的能夠規畫嗎?工作,一定會順利向上升遷嗎?年輕時設定的目標,步入中年後依然會嚮往嗎?生涯規劃、職涯規劃到底該怎麼做?

從「生涯彩虹圖」看生涯規劃 5 階段

1950 年代前,「生涯發展」與「職業發展」幾乎畫上等號,在美國知名生涯發展學者唐納 ‧ 舒伯(Donald Super)之後,才逐漸加入「自我發展」的概念。

「生涯,統合了各種職業與生活角色,也是一連串有酬或是無酬職位的綜合。除了職位外,還有很多和工作有關的角色。」他認為,生涯規劃不只涉及工作,還與成長過程、學習經驗、角色轉變及環境變化有關。

舒伯依據不同年齡的性格發展,將生涯發展分為 5 個階段。例如,24 歲之前,我們對於自己未來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都有許多想像;之後便開始發展工作能力、累積經驗,漸漸穩定下來;45 歲後進入再度創新或停滯的關卡,直到 65 歲退休。

1200x628.jpg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人生是多重角色的組合。
經理人月刊

1980 年代,舒伯發現,除了年紀,身分角色也會影響每個階段的心態與行動,因而進一步畫出「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最外圈是生活廣度,包括成長期、探索期等 7 個階段;往內則有兒童、學生、公民、工作者等 6 種角色。

不同的角色就像彩虹的不同顏色,橫跨人的一生。彩虹內圈呈現凹凸不平、長短不一,代表在該年齡階段不同角色的分量。

比如說,多數人在 15∼24 歲之間的主要身分是學生,因此有較多時間、較少限制來探索自我與世界。進入中年後,多數人同時身兼持家者和工作者的身分,必須在兩者之間權衡。

在這樣多重角色並存的情境中,有人會搭配探索工具,釐清當下的職涯重心與行動策略。《經理人》推出「全方位職涯思維課」,透過實作,協助梳理角色轉換背後的價值排序,幫助人們在工作、家庭與自我成長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人生是一個個不同角色的串聯,我們通常會在同一階段擁有不同的演出「舞台」,意即生活空間──在家中是父母、在社區是公民、在學校是 EMBA 學生、在辦公室是高階主管。如果個人的能力與成熟度不足以應付這些角色間的轉換,就會互相干涉與衝突。

有些生涯發展學者認為,職涯發展階段是不可逆的,一般人在青春期完成自我探索的階段之後,就不會再探索了。

舒伯並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生涯的抉擇,是一個要花一輩子才能走完的歷程,因為人們會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動,像是經濟不景氣、新科技的發明、組織轉型等因素,而不斷調整生涯目標,啟動職涯的「迷你循環」。

在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職涯目標改變的狀況非常普遍,舒伯將迷你循環視為個人加強成熟度、增加適應力、提升創造力的方式(如圖)。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圖解二.jpg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經理人月刊

例如,中年換跑道意味著開啟新的成長期,如果能夠順利適應,便能再一次經歷探索、建立、維持等等階段。而當我們養成了生涯規劃各階段所需具備的能力,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並且對自我有不同程度的覺察時,就代表我們達到了「生涯成熟」(Vocational Maturity) 。

有些人會在這樣的轉換期停下來,重新整理自己目前累積了哪些經驗、有哪些優勢,下一步又可能往哪裡走。「全方位職涯思維課」搭配《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提供一套實作工具,協助釐清當下的位置與未來的方向,成為重新出發的起點。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