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想做什麼,只好一直換工作?跳槽前寫好 OKR,才不會愈跳愈迷惘

小梁畢業才兩年,但已經換了四次工作。他大學主修的是英語,畢業後在一所私立學校擔任英語老師。後來因為薪水不高而辭職,改到上海某教育機構做諮詢員。因為經常加班,薪水也不穩定,小梁又辭職了,先後做了保險業務和辦公器材的銷售員。
兩年的時間裡,小梁走馬看花似地換了四種不同類型的工作,現在他又打算跳槽,準備去一家看似不錯的網路公司,然而他心裡又很沒把握。
應該有很多人跟小梁一樣,畢業之後就不停地換工作,這個工作試一下,那個工作試一下,就跟「蜻蜓點水」一樣。他們認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因此每每對工作失去興趣或遇到一些困難,就會選擇跳槽,結果卻是愈跳愈糟。有研究報告指出,九五後的離職率非常高,第一份工作平均只做了七個月,他們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做什麼、適合做什麼。
究其原因,就在於 這些人沒有明確的工作目標,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做好規劃,只是盲目地工作。 這樣的人在職場上很容易成為隱形人,沒有優勢、很難被記住,也很難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放心,OKR 可以幫助你。
制定 OKR 前的兩項準備
第一步:透過評量工具認識自己
盲目地找工作,就像在路邊隨意坐上一輛車,不告訴司機目的地,卻期望他能帶你到一個讓你滿意的地方。對於像小梁這樣盲目求職的人來說,重要的不是跳槽,而是要 先確定自己的目標,明確發展方向,制訂好職業發展規劃,再按圖索驥去找工作。 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會做什麼。歸根究柢,就是不夠瞭解自己。
不妨借助一些專業的職業評量工具,來瞭解自己的個性和天賦,分析自己適合或擅長的職業。這裡以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為例,說明如何藉由評量工具瞭解自己。
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
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是由美國職業指導專家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根據他豐富的諮詢經驗及職業類型理論編製的評量工具。
霍蘭德認為,個人職業興趣與工作之間應有一種內在的對應關係。依據興趣的不同,人格可分為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常規型、現實型六種,每個人的性格都是這六個視角組合而成。
- 現實型:廚師、技工、攝影師、製圖員等。
- 研究型:科學研究人員、工程師等。
- 藝術型:演員、導演、歌唱家、作曲家、作家、詩人等。
- 企業型:專案經理、銷售員、企業主管、律師等。
- 社會型:教師、諮詢人員、公關人員等。
- 常規型:秘書、會計、行政助理等。
第二步:鎖定職業方向
根據評量結果,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你需要瞭解自己最傾向於哪個類型的工作。例如,之前我的評量顯示,我屬於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偏弱,社會型和企業型偏強,而我後來在大企業裡工作二十年後轉做培訓諮詢,職業方向就符合企業型+社會型。
OKR 中的 O 是指你最想要的東西。請要問問自己最想要什麼、擅長什麼、喜歡什麼等。透過深入分析,做好職業定位,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確定之後,再透過設定相應的關鍵結果,一步步實現目標。
正確地認識自己,這是職業規劃的第一步。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鎖定職業方向。我們可以從在學校所學的專業著手,也要對當下行業和職位的發展有所瞭解,綜合考慮後再進行職業規劃和選擇。例如,我認識的一位學習電視編導的學員,畢業後去了網路媒體工作,這就是專業與新媒體的結合。
確定職業目標,制定 OKR
可以試問自己幾個問題:十年之後,我希望自己是什麼樣的狀態?我的收入要達到多少?要做到什麼職位等級?我所在的公司大概是什麼規模?我的團隊會有多少成員?我的工作性質是什麼?
以之前的小梁為例,經過評量,他的職業性格偏向企業型,語言能力是他的優勢。如果他想在十年後成為著名網路企業總監,年收入一百萬元,把時間從十年後往前推,他需要在八年之後拿到八十萬元的年薪,五年後達到五十萬,做到產品經理的位置。這就意味著他需要在五年內成為主管,三年內升至高級專員,兩年內做到初級專員。而他現在要做的就是,進入網路新創公司做海外業務。要實現這一目標, 他可以為自己制定如下表的 OKR。
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最應該做的不是辭職或頻繁地轉職跳槽。如果所在業界是自己喜歡的,建議在一家公司至少待三年,這樣才能累積經驗。然後認真思考自己的職涯發展方向,為自己定一個長遠的、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再逐步拆解、細分到當下的短期目標,藉由制定 OKR 來落實行動,有目的性地補充相關技能。只要按照自己的職業規劃路線不斷努力,最終都能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
(本文出自《有效人生 OKR》,三采文化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