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鎭漢

辦公室政治:管理層鬥爭,倒楣的總是你?不想難做人,該懂的 3 個求生手段

俗話說:「神仙打架,凡人遭殃。」這句話在組織裡就是指個人之間為彼此利益爭鬥,結果對公司業績或未來等重要面向造成致命的負面影響。這種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地頻繁發生,該怎麼看待並解決比較好呢?
營業處一直以來的模式就是由協理和經理為大客戶做出提案。不過,曾協理的上司換成從外部進來的李副總後,氣氛就開始變得不同了。曾協理覺得李副總是阻擋自己成功的絆腳石。李副總績效表現良好,獲得管理階層更多的信賴。相反地,曾協理卻故意在每件事情上都形成跟李副總對立的局面,引起口舌是非,因此開始失去管理階層的好感。
現在曾協理要準備進行一個非常重要的提案。他脅迫陳經理「一定要能賣出去」。然而問題是,協理要求的提案包含了尚未經過驗證的解決方法。也就是說,這個解決方法還在開發當中,還沒有充分完成穩定性測試。
「協理,您提到的解決方法還在測試中,我覺得可能有安全上的疑慮。其實副總在高層會議裡的指示已經決定了這次計畫的相關準備,我覺得您要在這次提案中包含尚未驗證的解決方法有點太勉強了⋯⋯」
「你想想看,這次的客戶已經跟我們合作很長一段時間了,不是嗎?這表示我們最了解他們。但是為什麼突然變成要按照新副總的指示去做?聽我的,如果發生問題,我會負全責。如果我們這次能單憑自己的力量賣出去,那麼之後不管怎麼樣,只要持續推動就行了。難道用副總指示的方式就保證賣得出去嗎?你只要按照我交代的去做就行了。知道吧?」
「(內心話)協理好像對副總太有敵意了⋯⋯。他應該是擔心如果連這次的計畫都失敗,恐怕會被趕出幹部名單,但何必拖我下水呢?真是頭痛⋯⋯」
如何處理辦公室政治?3 方法,在主管鬥爭中存活下來
在具體探討「辦公室政治」這主題前,在此先說明這單元中提到的辦公室政治的觀點。
辦公室政治在公司中必然會發生,而且當事人往往會覺得自己就是受害者。有人說,為了能升到高位,辦公室政治是必修課。相較於正向、公開,「辦公室政治」這詞不知從何時開始,帶給人違法、密謀等更多負面的感受。為什麼會這樣呢?應該是因為「辦公室政治」現在都被用來美化人們為了除掉組織中的競爭對手而使用的各種伎倆,或是為了讓自己升遷而做出的各種不可告人的行為。
而這裡談論的辦公室政治,目的並非使用各種伎倆除掉組織中的競爭對手或是以非法的方式奪取組織權力。其含意是, 為了達成企業的目標,而有效動員企業資源,並結合公司內部的各種利害關係,改善組織秩序。
回到上述案例,被施壓的陳經理應該如何處理棘手的困境?
應對方法 ①
以組織的立場來說,只為了眼前的業績而冒著未來的風險是非常不恰當的行為。再加上,這不是最高經營層的決定,而是一位主管獨斷的判斷,所以站在組織的立場上來說,冒風險並非明智的選擇。
經理在這時也不能因為「是協理指示」就照著去做。 如果無法說服協理,就要公開討論,找機會讓副總、協理和經理集合起來再次檢視銷售的策略,這才是負責業務的經理該扮演的角色。 尤其如果是未經檢驗的解決方法,就要以開發處的觀點透過提出問題等方式,讓這件事變成一個議題重新討論。
應對方法 ②
如果協理是因辦公室政治而選擇這個方法,那麼變更後的方法一定要跟副總報告。 如果協理沒有正式報告或公布,不管結果多好都會出問題。萬一結果很糟糕,協理跟經理都要負責;就算結果很好,也會因為忽略副總、獨斷行事而傷害彼此的感情,在這個狀況中經理可能成為受害者。
應對方法 ③
經理一定要選擇直球對決。什麼是直球對決?意思就是, 不是為了特定部門、特定職位,而是為了達成公司整體的事業目標而依正式程序做事。 如果決策時不是考量公司整體,而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判斷,那麼也許當下可以過關,但總有一天一定會出現問題。
過度的欲望特別容易惹禍上身,因為無法正確地判斷情勢。協理提出的替代方案不一定就是對的,而且能看出他在組織內的權力鬥爭中被欲望沖昏了頭而做出過於勉強的行為。這時經理一定要客觀地看待提案。如果直接告訴協理、副總也無法解決問題,就算是必須透過更上層的管理階層也一定要依正式程序解決問題。
請記住,也許這次可以順利過關,但如果出現負面結果,最後經理一定會被責備「為什麼明知有這樣的危險卻悶不吭聲」。
最後,我想再多說明一些跟辦公室政治有關的事情。
首先請謹記在心,辦公室政治是必然會發生的。 雖然前面的案例看起來是在思考銷售方式,但其實是協理想要除掉副總、自己升遷,才會惡意地展開辦公室政治。但就像前面提過的,真正的辦公室政治跟為了除掉競爭對手或為了奪取組織內的權力而使出的陰謀和伎倆不一樣。
再來要認知,辦公室政治不是選擇的問題,是公正程序的問題。 在前面的案例中,一不小心就會落入「要按照副總的指示還是要按照協理的指示」的陷阱。不過,這問題並不是要從兩個當中選擇一個。其中一個選項很明顯是有危險的,那麼經理還是要照做嗎?如果有危險性,就有公開討論的必要。
最後,要選擇符合組織整體目標與價值的解決方法。 經理是為公司做事的人,應該要站在公司的觀點來看待事情,如果在這裡有主觀的欲望摻入,就很容易誤判。重點是要維持客觀的視野,判斷解決方法是否符合組織的核心價值或目標,而非個人層次的一己之利。
身為當事人,一定能判斷這是個人的一己之利還是對公司有幫助的事,努力讓自己的心態保持客觀,可說是主管的必修課。
(本文出自《這樣帶人,解決 90% 主管煩惱》,財經傳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