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商務溝通
feature picture
xFrame

「1 分鐘自我介紹」其實很少人有耐心聽完!想快速建立好印象,18 秒就夠

2022-03-22 獨立思考人才培育顧問 橫川裕之
分享
收藏

編按:進入任何新場合,當對方要你自我介紹,就是靠第一印象決勝負的關鍵。你想被忽略還是被記住?用「5秒自我介紹」吸睛,補充「18秒自我介紹」,留下好印象。

開場白只需 5 秒:用一句話建立第一印象

「5 秒自我介紹」適合用來開場白。此外,社交活動人數眾多時,主持人可能會要求「請用一句話來介紹自己」,這時候,「5 秒自我介紹」就能派上用場。

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場合也會用到「5 秒自我介紹」,那就是「請別人轉介的時候」。畢竟,我們光要介紹自己就想破頭了,遑論要簡單扼要地介紹別人。該怎麼請別人轉介自己呢?重點在哪?善用「5 秒自我介紹」,就能精確掌控。請將下列 5 種自我介紹類型,套用「5 秒自我介紹」做練習。

1.「利益型自我介紹」

「我叫(姓名)。從事將 A(現狀)變成 B(未來)的工作(職業)。」

2.「願景型自我介紹」

「我叫(姓名)。我的目標(夢想、志向)是創造 B(未來)。」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3.「成果發表型自我介紹」

「我叫(姓名)。(我的實際貢獻)。」

4.「資訊型自我介紹」

「我叫(姓名)。(興趣、故鄉等)。」

5.「示弱型自我介紹」

「我叫(姓名)。(弱點)。」

不要忘記,「自我介紹要連接未來」。你可以談自己的未來發展,也可以給予對方關於未來的想像。①、② 是在談論自己的未來;③、④、⑤ 則是給予他人對於未來的想像。

1 分鐘太長,其實 18 秒就能講完重點

用一句話自我介紹,雖然能立刻引人注目,但不容易取信於人。為了進一步贏得信任,我們要對「5 秒自我介紹」做補充說明。

聽到「18 秒」這個數字,你覺得是長是短?或者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在主辦「日本第一午餐會」的時候,也趁機詢問過參加者對於 18 秒的想法,大部分的人都說「感覺很短」。可是,請回想一下電視廣告,幾乎所有廣告都在 15 秒以內結束。

我們聽到「請用 1 分鐘介紹自己」的時候,很容易覺得要把時間運用得剛剛好,但實際上別人不見得有耐心聽完。請站在聆聽者的角度想一想。在十多人初次見面的活動上,假設每個人都要花 1 分鐘自我介紹,或許一開始還能興致勃勃地聽完 2、3 個;但再多下去,你恐怕只希望「快點結束」。我相信多數人都是這麼想,心照不宣。

「18 秒自我介紹」既可以滿足這份體貼,又能把想傳達的重點確實說完,聽的人會讚嘆於你的自我介紹是多麼親切好懂,對你留下好印象。

自我介紹須包含 3 段話,說明過去、現在、未來

第一段話就是「5 秒自我介紹」的內容。請闡述自己能提供的「未來」。第二段話用來證明「我之前是怎麼做的」。證明方式就是提出之前的實際成果,即闡述「過去」。第三段話要對著聽眾表示「我現在希望你怎麼做」。因為是當下發生的事,所以是闡述「現在」。

以下舉實例來為你說明:

「我叫益田政勝,理財專家,針對一般家庭提供理財規劃。我能幫助零儲蓄的家庭每月存下 5 萬圓,在65歲時,增加超過1000萬圓的存款(未來)。
我以前是銀行分行長,知道明確的理財方法(過去)。
對老後儲蓄有興趣的人,請和我交換名片(現在)。」

益田先生不但靠著這篇自我介紹接到一般家庭的理財諮詢,甚至還有大資產家委託他管理超過 8 位數的資產。這篇自我介紹的未來部分寫得很好,但成功的關鍵是「前銀行分行長」的過去表現。大家光是聽到「前銀行分行長」這個頭銜,就能放心地把錢的問題交給他。

還有,時序的呈現無須按照順序。接下來為你介紹《9成痠、痛、病,都是走錯路》一書作者,新保泰秀先生的例子。

「我叫新保泰秀,我是日本生產最多客製化終身保固矯正鞋墊的腳踝專家(過去)。
人類因為骨骼的特性,腳踝一定會慢慢變形,引發身體的大小毛病。這個問題只要使用我們家終身保固的鞋墊正確走路,就能矯正姿勢、調整呼吸(未來)。
您若有足部方面的困擾,什麼大小症狀都可以,歡迎找我這個腳踝專家聊一聊(現在)。」

有人被這份自我介紹打中,當場請新保先生幫忙看變形的腳踝,預約了矯正沙龍。更訝異的是,來詢問的人,有近乎百分之百的機率會向他訂製鞋墊。這就是從目標反推內容的完美實例。

此外,我常常收到這個問題:「可是,我還沒做出成績,該怎麼辦?」如果你尚待起步,老實地告知現況就行了。請看以下的舉例說明:

「我叫金子文,以前念書的夥伴常取笑我像『衰神在走路』。坦白說,我剛走進這裡就想打退堂鼓,因為來參加的全是這麼棒、這麼優秀的人(過去)。
儘管我還沒有什麼亮眼的工作表現,不過難得都站在這裡了,我想積極認識各位這麼優秀的人,向你們效法學習,成為全新的金子文,滿載而歸(未來)!
請和我交換名片(現在)。」

如上示範,使用「示弱型」自我介紹的同時,一邊對周遭的人表達敬意,完全不需要誇大吹牛。老實地表達謙卑的態度,強調自己是需要學習請教的立場,反而能博得好感。

請各位發揮創意,多想幾種排列組合,實際應用這套超好用的「18秒自我介紹」!

(本文出自《18秒超強自我介紹術》,商周出版)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相關文章

18 秒超強自我介紹術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

生涯規劃怎麼做?一張圖秒懂:生涯規劃不是「選工作」,而是「經營人生」

2025-05-02 經理人編輯部
分享
收藏

你都怎麼做「生涯規劃」?

離開校園、走進職場的第一天,許多人如此期待未來:28 歲當組長、33 歲升經理、36 歲做副總⋯⋯然而,職涯,真的能夠規畫嗎?工作,一定會順利向上升遷嗎?年輕時設定的目標,步入中年後依然會嚮往嗎?生涯規劃、職涯規劃到底該怎麼做?

從「生涯彩虹圖」看生涯規劃 5 階段

1950 年代前,「生涯發展」與「職業發展」幾乎畫上等號,在美國知名生涯發展學者唐納 ‧ 舒伯(Donald Super)之後,才逐漸加入「自我發展」的概念。

「生涯,統合了各種職業與生活角色,也是一連串有酬或是無酬職位的綜合。除了職位外,還有很多和工作有關的角色。」他認為,生涯規劃不只涉及工作,還與成長過程、學習經驗、角色轉變及環境變化有關。

舒伯依據不同年齡的性格發展,將生涯發展分為 5 個階段。例如,24 歲之前,我們對於自己未來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都有許多想像;之後便開始發展工作能力、累積經驗,漸漸穩定下來;45 歲後進入再度創新或停滯的關卡,直到 65 歲退休。

1200x628.jpg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人生是多重角色的組合。
經理人月刊

1980 年代,舒伯發現,除了年紀,身分角色也會影響每個階段的心態與行動,因而進一步畫出「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最外圈是生活廣度,包括成長期、探索期等 7 個階段;往內則有兒童、學生、公民、工作者等 6 種角色。

不同的角色就像彩虹的不同顏色,橫跨人的一生。彩虹內圈呈現凹凸不平、長短不一,代表在該年齡階段不同角色的分量。

比如說,多數人在 15∼24 歲之間的主要身分是學生,因此有較多時間、較少限制來探索自我與世界。進入中年後,多數人同時身兼持家者和工作者的身分,必須在兩者之間權衡。

在這樣多重角色並存的情境中,有人會搭配探索工具,釐清當下的職涯重心與行動策略。《經理人》推出「全方位職涯思維課」,透過實作,協助梳理角色轉換背後的價值排序,幫助人們在工作、家庭與自我成長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人生是一個個不同角色的串聯,我們通常會在同一階段擁有不同的演出「舞台」,意即生活空間──在家中是父母、在社區是公民、在學校是 EMBA 學生、在辦公室是高階主管。如果個人的能力與成熟度不足以應付這些角色間的轉換,就會互相干涉與衝突。

有些生涯發展學者認為,職涯發展階段是不可逆的,一般人在青春期完成自我探索的階段之後,就不會再探索了。

舒伯並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生涯的抉擇,是一個要花一輩子才能走完的歷程,因為人們會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動,像是經濟不景氣、新科技的發明、組織轉型等因素,而不斷調整生涯目標,啟動職涯的「迷你循環」。

在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職涯目標改變的狀況非常普遍,舒伯將迷你循環視為個人加強成熟度、增加適應力、提升創造力的方式(如圖)。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圖解二.jpg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經理人月刊

例如,中年換跑道意味著開啟新的成長期,如果能夠順利適應,便能再一次經歷探索、建立、維持等等階段。而當我們養成了生涯規劃各階段所需具備的能力,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並且對自我有不同程度的覺察時,就代表我們達到了「生涯成熟」(Vocational Maturity) 。

有些人會在這樣的轉換期停下來,重新整理自己目前累積了哪些經驗、有哪些優勢,下一步又可能往哪裡走。「全方位職涯思維課」搭配《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提供一套實作工具,協助釐清當下的位置與未來的方向,成為重新出發的起點。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