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xFrame

主管常用「投票」來做決定,可以嗎?張敏敏:老闆不懂兩件事,團隊就走不出困境

2024-01-26 JW 智緯管理顧問總經理 張敏敏
分享
收藏

對經理人而言,「決策」是最有價值的工作。這個價值在於,當做了某種決定,可能扭轉整個事件的走向,創造公司營收,甚至決定企業成敗與否。

而在逆境中,作決策要「快」!

但在逆境中作決策的困難,更在於不但時間極度稀缺,還得在眾多問題如排山倒海而來時,去思考究竟哪些是最關鍵、最重要、最有策略價值的決策點(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point)。因此在逆境中,作決策更要「有力」!

「有力」代表領導者表現出堅定意志,也以此減少團隊成員的焦慮。領導者有力的展現,更可介入團隊生活,有效規範團隊行為,要求紀律,使得逆境中的醜陋人性,例如搶奪、猜疑、害怕等,被有效規範,才能避免本書在前言中所提的案例:加拿大北極探險家史蒂芬森因為管理失能,在北極海域進行探險時,成員因食物短缺而恐慌,團隊中出現欺騙、偷竊、為生存彼此傷害的情形,而導致 11 位成員死亡。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但,並非每位逆境領導者的心理夠堅強,經驗夠豐富,能在瞬間當機立斷,作出攸關生死的決定。

無奈的是,逆境領導者無法逃避做「困難決定」,這件事無法委任給他人,也難以採取民主多數決。由於逆境領導者得獨自承受決策壓力,又得面對決策要快且有力的需求,縱使面對模糊、不確定,也只得進行決策,我們就稱為「困難決定」。

Netflix 的啟示:為了活下去,要賭就賭大一點

逆境領導者許多的「困難決定」,常常是為了突破重圍,為了活下去,不得不的決定。例如,Netflix 不得不的轉型。早在 1997 年,Netflix 的商業模式是採線上下訂的方式,會透過郵寄把 DVD 送到會員的手上。

當時的市場巨擘「百視達」(Blockbuster)在全美有超過 4000 個據點,他們號稱用戶開車只要 10 分鐘,就可找到一家「百視達」租片子,享受新片,並在周末和朋友相聚。這對早已習慣開車的美國家庭而言,多方便啊,哪還需要等 Netflix 把片子寄到家裡?

當時還在從事實體業務的 Netflix,為了活下去,不得不迎戰市場巨擘。但如何迎戰?如果你是 Netflix 的執行長,接下來你要怎麼辦?退出市場,把部分資金勉強拿回來?還是換個做法,討個活下去的機會?不論哪種決定,都是個賭注,賭贏就過關,賭輸就退出市場。

Netflix 決定打破市場規則,既然是關鍵一戰,就賭大一點!

百視達在租借 DVD 的業務上,可是吃遍全美 70% 以上市場呀!但 Netflix 打破「以片計價」的百視達模式,祭出「訂閱制吃到飽」方案,以每月不到 20 元美金,讓消費者不必爭相租借新片,打破遊戲的規則。後續並以「影片自製」、「線上串流」等策略,使得百視達在這場激烈戰中終告失敗,而在 2010 年 9 月 23 日申請破產保護。

這個如同大衛打敗巨人歌利亞的故事,在每個轉折的背後,都是面對逆境而展現不得不的勇氣,作出關鍵決策。

延伸閱讀:決策的「速度」比「正確性」重要!3方法,在生活實踐快速決策的能力

決策困難時,先看清處境!簡單決策 vs. 複雜決策

根據康乃爾大學在 2022 年發表的研究指出,每個人一天至少要做 3 萬 5 千個決定,其中光是想「要吃什麼」,就得做出 200 個選擇。

但在逆境中,「做決定」這件事,可不是像「奶茶甜度微糖,冰塊正常」這種簡單決策。如我們之前所提,逆境之所以稱為逆境,就是和過去經驗脫鉤,且關鍵決策幾乎會決定生死、去留,壓力大,複雜度高。

在決策的範疇中,已逝的英國赫特福德(Hertfordshire)大學商學院教授雷夫.史達西(Ralph D. Stacey),特別針對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變動,把企業內的各種決策類型,依照「不確定性」(uncertainty)和「公眾同意」(agreement),提出「史達西矩陣」,將決策予以分類,提供後人在討論應對 VUCA(世界該有的決策時,有個重要的依據)。

簡單來講,就是當你覺得做決定有困難時,你可以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讓自己知道處於哪個狀況,而更有能力去找答案:

1. 你對這個決定的把握程度。
2. 你設想你的團隊對這個決定,會有多抗拒。

以此,我們借用史達西教授的概念,但把「決策」簡單地分為「簡單決策」(simple decision-making)和「複雜決策」(complex decision-making)兩大類:

1. 簡單決策:決策流程已成為自然反應,自主性高、顯少需要討論

要描述「簡單決策」的最簡單方式就是,你會對某些事「不假思索」,立即反應!決定之後你不會對自己的判斷遲疑,且很快採取行動。此種速度感來自以往的習慣或經驗,讓你有充分的底氣,確認自己正在做對的事。就如同你聽到新商品要上市,腦中會立刻想到「開記者會」;主管談到產能不佳,你會馬上聯想「人力短缺」。

隨著年紀愈大、年資愈長,「簡單決策」的反應速度會更快,應用的範圍會變廣。意思是,你做決定時更形果斷,更依賴經驗所產生的直覺及判斷。此種直覺烙印在你腦海,不需要白紙黑字寫出來,或依說明書照本宣科一步一步走。事情只要一發生,很自然地,你會知道怎麼做。

由於更知道透過哪些訊號預測結果,因此,做決定時,自主性高,少有和別人討論的需要。慢慢地,想得快,手腳也快,務求以最少力氣,應付最多事。但也因為如此,所做的決定比較決絕,終形成《逆思維》作者亞當.格蘭特所描述的:「過度自信循環」,也就是過往經驗和知識,為自己打造思考的牢籠,並牢牢地把自己困在裡面,失去應付混亂的能力。

以上的描述,非常典型地呼應逆境領導者下決策時所需的「快」和「有力」,但卻不應止於此。

2. 複雜決策:擔心自己漏了考量什麼,需要「有系統的思路」輔助

要描述「複雜決策」,最好的用辭就是「反覆斟酌」。

你會想刻意遵循某些步驟,以確定自己沒有漏掉重要的地方,而做出不好的決定。你的刻意和小心,是因為知道做了這個決定之後,會影響大局,或影響評價。或是這個決定是在你的經驗值之外,你以前沒有碰過,你也不確定這樣做到底對不對,為了減少失敗的風險,你能做的就是亦步亦趨地前進。

你想像一個大學念中文系的人,進到 IT 產業去做 AI 專案;一位年紀 50 歲的財務經理,被要求去研究區塊鏈,並提出對金融產業影響的簡報⋯⋯。

如果你是他們,你會怎麼做?當沒有經驗值作為判斷基礎,你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有系統的思路」。

延伸閱讀:從「中午吃什麼」看 5 種決策風格!學會做出讓人信服、不會後悔的最佳選擇
簡單決策 複雜決策
屬於直覺反應,快,而立刻有行動 需要反覆思考,花時間
不需明確步驟 需要刻意遵循步驟,力求最佳產出
投入與產出成正比 無法確認投入是否有同樣產出
過程中可做監控,而有機會進行調整 難有調整或反應的時間
可成為例行工作 超出經驗值,超出設想
可直接要求他人幫忙 需要尋求他人意見的加入

1 分鐘筆記

  • 逆境領導者的決策力,難以委任或採民主多數決。
  • 逆境中的困難決策,往往會決定一家公司是否最終能夠轉型成功。
  • 簡單決策的重點,不是在於事情簡單,而是在於快速反應——反應時間是判斷的關鍵。
  • 複雜決策的關鍵在於,得在高度不確定下作出決策,而讓人格外猶豫。

(本文出自《逆境領導:哈佛商學院經典個案,克服管理失靈,重塑思維,一流主管帶出高韌性一流團隊》,天下雜誌出版)

相關文章

逆境領導:哈佛商學院經典個案,克服管理失靈,重塑思維,一流主管帶出高韌性一流團隊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

生涯規劃怎麼做?一張圖秒懂:生涯規劃不是「選工作」,而是「經營人生」

2025-05-02 經理人編輯部
分享
收藏

你都怎麼做「生涯規劃」?

離開校園、走進職場的第一天,許多人如此期待未來:28 歲當組長、33 歲升經理、36 歲做副總⋯⋯然而,職涯,真的能夠規畫嗎?工作,一定會順利向上升遷嗎?年輕時設定的目標,步入中年後依然會嚮往嗎?生涯規劃、職涯規劃到底該怎麼做?

從「生涯彩虹圖」看生涯規劃 5 階段

1950 年代前,「生涯發展」與「職業發展」幾乎畫上等號,在美國知名生涯發展學者唐納 ‧ 舒伯(Donald Super)之後,才逐漸加入「自我發展」的概念。

「生涯,統合了各種職業與生活角色,也是一連串有酬或是無酬職位的綜合。除了職位外,還有很多和工作有關的角色。」他認為,生涯規劃不只涉及工作,還與成長過程、學習經驗、角色轉變及環境變化有關。

舒伯依據不同年齡的性格發展,將生涯發展分為 5 個階段。例如,24 歲之前,我們對於自己未來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都有許多想像;之後便開始發展工作能力、累積經驗,漸漸穩定下來;45 歲後進入再度創新或停滯的關卡,直到 65 歲退休。

1200x628.jpg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人生是多重角色的組合。
經理人月刊

1980 年代,舒伯發現,除了年紀,身分角色也會影響每個階段的心態與行動,因而進一步畫出「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最外圈是生活廣度,包括成長期、探索期等 7 個階段;往內則有兒童、學生、公民、工作者等 6 種角色。

不同的角色就像彩虹的不同顏色,橫跨人的一生。彩虹內圈呈現凹凸不平、長短不一,代表在該年齡階段不同角色的分量。

比如說,多數人在 15∼24 歲之間的主要身分是學生,因此有較多時間、較少限制來探索自我與世界。進入中年後,多數人同時身兼持家者和工作者的身分,必須在兩者之間權衡。

在這樣多重角色並存的情境中,有人會搭配探索工具,釐清當下的職涯重心與行動策略。《經理人》推出「全方位職涯思維課」,透過實作,協助梳理角色轉換背後的價值排序,幫助人們在工作、家庭與自我成長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人生是一個個不同角色的串聯,我們通常會在同一階段擁有不同的演出「舞台」,意即生活空間──在家中是父母、在社區是公民、在學校是 EMBA 學生、在辦公室是高階主管。如果個人的能力與成熟度不足以應付這些角色間的轉換,就會互相干涉與衝突。

有些生涯發展學者認為,職涯發展階段是不可逆的,一般人在青春期完成自我探索的階段之後,就不會再探索了。

舒伯並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生涯的抉擇,是一個要花一輩子才能走完的歷程,因為人們會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動,像是經濟不景氣、新科技的發明、組織轉型等因素,而不斷調整生涯目標,啟動職涯的「迷你循環」。

在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職涯目標改變的狀況非常普遍,舒伯將迷你循環視為個人加強成熟度、增加適應力、提升創造力的方式(如圖)。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圖解二.jpg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經理人月刊

例如,中年換跑道意味著開啟新的成長期,如果能夠順利適應,便能再一次經歷探索、建立、維持等等階段。而當我們養成了生涯規劃各階段所需具備的能力,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並且對自我有不同程度的覺察時,就代表我們達到了「生涯成熟」(Vocational Maturity) 。

有些人會在這樣的轉換期停下來,重新整理自己目前累積了哪些經驗、有哪些優勢,下一步又可能往哪裡走。「全方位職涯思維課」搭配《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提供一套實作工具,協助釐清當下的位置與未來的方向,成為重新出發的起點。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