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xFrame

遇到職場 PUA 該怎麼辦?3 招對付愛貶低、挖苦人的同事

2024-06-18 熊太行
分享
收藏

你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人,他每句話都要貶低別人,或明或暗地抬高自己,他以挖苦諷刺為能,以讓別人窘迫、尷尬為樂。

你可能會說:「我知道這種人怎麼對付,他挖苦我,我就反擊,讓他知道知道我的厲害,他嘴巴壞,我能比他更壞!」這的確能說明你很有鬥志。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在職場或生活中花力氣社交,最終目的是什麼?

你的目的應該是讓更多人站到自己這邊來,職場上你要收獲更多的支持,生活中你需要更多對你友善的人,並且把其中的一部分人發展為朋友。

遇到一個喜歡貶低他人的人,就把自己也變成類似的人,那如果遇到一個卑鄙惡毒、違法犯罪的人,難道也要用同樣的作法來對付他嗎?以暴制暴只會讓局面更加糟糕,因為這會嚇退一些本來對你有善意,可能成為你盟友的人。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沒事會愛貶低別人呢?這種貶低別人的行為是不是傳說中的「PUA」?如果遇到愛貶低你的人,應該怎麼應對呢?

延伸閱讀:情緒勒索最常發生在 5 種人身上!被勒索怎麼辦?如何避免被情緒勒索?

控制者和壓制者

通常有兩種人喜歡貶低別人:一種是控制者;一種是壓制者。

● 控制者
我們先說控制者,這類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對特定的對象進行貶低、挖苦,甚至是侮辱。這種人控制的對象,一般來說比他們的地位要低,而且實力偏弱。比如,自己的子女、職場上的下屬、性格內向的戀人。

控制者在其他人眼裡可能不是壞人,但他們當中有的人對自己控制的對象,往往是為所欲為的,從貶低、打壓到羞辱,都是他們控制對方的手段。

精神控制在這幾年也被一些人稱為「PUA」,其實「PUA」原來的意思是搭訕術,和精神控制完全不同。

職場上如果遇到喜歡精神控制的主管,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快離開這個鬼地方。

● 壓制者
接著重點說說壓制者,相較於控制者,壓制者是社交場上更常見的一種人。

壓制者會無差別地貶損身邊幾乎所有的人,只有上級或者更厲害的人能倖免於難。如果說控制者是精準殺傷的狙擊手,那壓制者就是橫掃一片的機關槍。

壓制者有一個特點—無一例外都是低自尊者。壓制者在內心深處對自己的評價極低,但是對自己的要求又特別高,他們要求自己配得上所有人,有能力碾壓所有人。而讓他們實現這種平衡、碾壓的方式就是貶低別人。

高自尊者社交時的態度是「天哪,你跟我一樣好」,但低自尊者社交時的態度是「別裝,你比我還要差」。當然,不是所有的低自尊者都會成為壓制者,有的人會把攻擊性轉向自己,把自己變成既害羞又自卑的人,但也有的人會成為壓制者。

壓制者貶低你的時候,樂在其中,他們喜歡看別人被激怒,不過他們的快樂十分短暫,所以才會不斷地去激怒其他人。如果說精神控制者是邪惡的人,那麼壓制者可能只是一些無聊的可憐人。他們的人際關係都是一團糟,因為很少有人會喜歡這種人。

壓制者是怎麼形成的?

有些壓制者智商很高,他們很擅長去抓別人話裡的漏洞,並有針對性地打擊。他們當中有些人的眼光毒辣,能找到別人內心脆弱的地方展開攻擊,而且反應非常快,總能讓對方無從辯駁。

壓制者愛以貶損別人的方式取樂,跟他們童年時候的經歷有關係。如果你有幸去一個壓制者熟人的家裡做客,就會發現他的父親或者母親可能就是一個壓制者,平時喜歡貶損自己的兒女,並且認為這樣能讓孩子成材。

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很容易成為壓制者,他們渴望獲得父母、長官等的認可,他們對潛在的對手的貶損已經成了自己的本能。

一些人會逐漸發現,貶損別人、激怒別人除了能讓自己獲得短暫的快樂,還有獨特的好處。比如,讓被激怒者的行為走樣,犯更多的錯誤,進而抓住其破綻。這也是為什麼一定不能被壓制者牽著情緒走,這會讓你落入他們的埋伏,一定要把節奏慢下來,冷靜下來,才能在自己熟悉的戰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延伸閱讀:遇到職場上的情緒勒索?3 步驟,不讓自己受委屈

對付壓制者的三個妙招

壓制者其實並不難對付,掌握了他們挑釁的原理之後,我教你三個妙招:防守技能、反擊手段和挖洞行為。

● 妙招一:防守技能
防守技能,是指在對方貶損你的時候,快速擋住對方的攻擊。招式也很簡單,就叫「我不覺得啊」。無論對方說你胖、醜、嫁不出去,還是娶不到老婆,都可以用一句「我不覺得啊」來打斷他的話頭。他想看你暴跳如雷,但如果你的情緒不被他帶著走,而是用熟悉的、練習好的手段應對,就要輪到他著急了。

● 妙招二:反擊手段
再說反擊手段。你要清楚明白地表達出,自己因為對方的貶低受到了傷害。這句話可以這麼說,「你這麼批評我,讓我很不舒服」,用描述對方行為的方式,告訴對方他對你造成了傷害。

別覺得這個反擊太弱,對方只是個損鬼,並不是禽獸,他對自己給別人帶來困擾這件事也是會有所顧忌的,只是他對貶損人上癮,不願意考慮對方的感受。

只要你這麼說了,就能夠讓對方有所收斂。這句話同時也是說給周圍的人聽的,大家都知道你不願意聽了,如果他繼續這個話題,那麼聊天翻臉的責任,就全在他身上了。

● 妙招三:挖洞行為
最後說說挖洞行為。壓制者是無差別攻擊所有人的,所以你是可以轉移目標的,不妨在交談中刻意稱讚那些更有實力的人。讓壓制者去跟強大的對手為敵,這是擺脫壓制者的最高境界。壓制者見不得別人優秀,當你去稱讚別人時,就會引起他的爭強好勝之心。

傳統單口相聲《君臣鬥》裡有一個橋段,劉墉(劉羅鍋)每天到處參劾別人,告別人的狀,這些大官苦不堪言,後來和珅想了一個辦法。和珅對劉墉說:「劉中堂,我說一個人,您肯定不敢參。」劉墉一聽就不服氣地說:「誰?沒有我不敢參的!」誰知道和珅竟然回答:「當今皇上,您敢參嗎?」

這就是標準的挖洞行為,讓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一個強大的人起衝突。

順便提醒一句,不要讓壓制者去跟你的盟友為敵,最好找一個你的對手。

如何擺脫壓制者?

如果你不幸遇上了一個壓制者,被他貶損得一塌糊塗,可以試試這一招—「冷淡—脫離」技術。

這是什麼意思呢?壓制者不太可能每天打個電話沒頭沒腦地貶低你一通,他只有在你身邊的時候才有機會說「你不行」。所以要想擺脫壓制者,那就要在生活中和他脫鉤。

曾經有人給我留言說,她的一個同事總是說她衣品差、不打扮,說只有懶女人沒有醜女人,把她弄得很尷尬。

我就問她:「妳們平時通常什麼時間聊天?」她告訴我是和這位同事一起出去吃午飯的時候。我就告訴她,妳嘗試自己做飯,帶便當上班,先在日常生活中跟愛貶損人的同事疏遠開來,她沒有了貶損你的機會,自然就會去別人那裡找「成就感」了。這就是「冷淡—脫離」技術。

以此類推,如果有壓制者同事跟你順路,上下班坐你的車,那你就挑一段時間別開車,坐公車、搭捷運,讓他沒有貶損你的機會,疏遠了之後,你會更有勇氣反擊他對你的貶低。

(本文出自《識人攻略》,三采出版)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相關文章

識人攻略:30個職場實戰錦囊,晉升迅速、溝通不心累【特別收錄:職場人際應對Q&A】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

生涯規劃怎麼做?一張圖秒懂:生涯規劃不是「選工作」,而是「經營人生」

2025-05-02 經理人編輯部
分享
收藏

你都怎麼做「生涯規劃」?

離開校園、走進職場的第一天,許多人如此期待未來:28 歲當組長、33 歲升經理、36 歲做副總⋯⋯然而,職涯,真的能夠規畫嗎?工作,一定會順利向上升遷嗎?年輕時設定的目標,步入中年後依然會嚮往嗎?生涯規劃、職涯規劃到底該怎麼做?

從「生涯彩虹圖」看生涯規劃 5 階段

1950 年代前,「生涯發展」與「職業發展」幾乎畫上等號,在美國知名生涯發展學者唐納 ‧ 舒伯(Donald Super)之後,才逐漸加入「自我發展」的概念。

「生涯,統合了各種職業與生活角色,也是一連串有酬或是無酬職位的綜合。除了職位外,還有很多和工作有關的角色。」他認為,生涯規劃不只涉及工作,還與成長過程、學習經驗、角色轉變及環境變化有關。

舒伯依據不同年齡的性格發展,將生涯發展分為 5 個階段。例如,24 歲之前,我們對於自己未來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都有許多想像;之後便開始發展工作能力、累積經驗,漸漸穩定下來;45 歲後進入再度創新或停滯的關卡,直到 65 歲退休。

1200x628.jpg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人生是多重角色的組合。
經理人月刊

1980 年代,舒伯發現,除了年紀,身分角色也會影響每個階段的心態與行動,因而進一步畫出「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最外圈是生活廣度,包括成長期、探索期等 7 個階段;往內則有兒童、學生、公民、工作者等 6 種角色。

不同的角色就像彩虹的不同顏色,橫跨人的一生。彩虹內圈呈現凹凸不平、長短不一,代表在該年齡階段不同角色的分量。

比如說,多數人在 15∼24 歲之間的主要身分是學生,因此有較多時間、較少限制來探索自我與世界。進入中年後,多數人同時身兼持家者和工作者的身分,必須在兩者之間權衡。

在這樣多重角色並存的情境中,有人會搭配探索工具,釐清當下的職涯重心與行動策略。《經理人》推出「全方位職涯思維課」,透過實作,協助梳理角色轉換背後的價值排序,幫助人們在工作、家庭與自我成長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人生是一個個不同角色的串聯,我們通常會在同一階段擁有不同的演出「舞台」,意即生活空間──在家中是父母、在社區是公民、在學校是 EMBA 學生、在辦公室是高階主管。如果個人的能力與成熟度不足以應付這些角色間的轉換,就會互相干涉與衝突。

有些生涯發展學者認為,職涯發展階段是不可逆的,一般人在青春期完成自我探索的階段之後,就不會再探索了。

舒伯並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生涯的抉擇,是一個要花一輩子才能走完的歷程,因為人們會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動,像是經濟不景氣、新科技的發明、組織轉型等因素,而不斷調整生涯目標,啟動職涯的「迷你循環」。

在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職涯目標改變的狀況非常普遍,舒伯將迷你循環視為個人加強成熟度、增加適應力、提升創造力的方式(如圖)。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圖解二.jpg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經理人月刊

例如,中年換跑道意味著開啟新的成長期,如果能夠順利適應,便能再一次經歷探索、建立、維持等等階段。而當我們養成了生涯規劃各階段所需具備的能力,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並且對自我有不同程度的覺察時,就代表我們達到了「生涯成熟」(Vocational Maturity) 。

有些人會在這樣的轉換期停下來,重新整理自己目前累積了哪些經驗、有哪些優勢,下一步又可能往哪裡走。「全方位職涯思維課」搭配《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提供一套實作工具,協助釐清當下的位置與未來的方向,成為重新出發的起點。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