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年紀輕輕就當上主管真的好嗎?接下管理職之前,一定要想清楚這件事

游舒帆
2015-11-02
作者 游舒帆
分享
收藏

大公司的明日之星,為何想換工作?

前幾天我收到一封履歷,對方告訴我希望能應徵我們部門的職務,我大概看了一下他的履歷,學經歷非常優秀,大約30歲左右的年紀,雙碩士學位,目前擔任的職務是某大公司的產線主任,底下有2-30人左右,左看右看,似乎不該來應徵我們部門的工程師職務才對。

但我自己心裡大概有底,猜測了一個可能的原因,最後捎封信給他,我問他:『您看起來像是貴公司的明日之星,為什麼想換工作?』,很快的他回了我的信,寫了很長的一篇Mail,他的回覆跟我猜想的原因一樣:『那是一種對專業的不太踏實感。』

當主管後,專業程度還能提升嗎?

我在公司跟幾個年輕主管常在聊:『你當主管後專業的提升有多少?』,通常負責研發/產品開發工作的主管,大多說專業的提升很少,大多是增加了溝通、專案規劃與管理的能力;而負責業務/服務工作的主管,則說自己仍持續在提升自己的專業,包含業務手法、業績管理、產品策略等都持續的在提升中。

我們仔細的討論過為什麼兩種不同種類的管理職,在專業的提升上會有所差異,最後討論出一些結論,管理職某種程度上與業務/服務的工作較為接近,都是需要與人多做溝通,加上彼此的工作較為獨立,自己本身也該要具備較多的規劃能力,而技術職與管理職在工作性質上則有較多的差異(當然高階的技術職不在此列),加上技術的環境變動過快,兩年下來技術可能已經改善了非常多,要追實在不容易。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有很多朋友常常說很羨慕別人可以年紀輕輕就當上主管,但我這邊想告訴大家,那不見得是件好事,如果你還沒累積夠足夠的專業,也還沒將那些專業化為本身的心法,那你就要有專業不會再大幅進步的心理準備,因為專業的工作在之後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不會佔有太大的比例,你反而多了管理、行政類的工作,你本來有90%的時間在專業工作上頭,但當了主管後可能剩下50%,時間一長,你的專業能力可能不如你手底下的工程師了,這個問題我曾跟古哥請教過,古哥說:『那叫正常。』

我心想也是,如果我的部屬在專業上追不上我,那我才該擔心,因為沒有人可以填補我本來的空缺,那我如何專心去做對部門來說更重要的事情,這個觀念我想了好一陣子才想通、想透,中間也曾一度很苦惱,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決定。

升遷之前,一定要想清楚這件事

所以,不用羨慕年紀輕輕就當主管的人,運氣好的,他把握住機會在這間公司中往上爬,或者成功的轉型為專業經理人,未來就從這個方向一路推進了;運氣不好的,可能面臨換工作時,因為專業不夠強,找工程師的工作沒有人要,想找管理類的工作又因為年紀太輕,資歷太淺沒有人想要聘用,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狀態,對他來說可能是個很大的挫折。

如果可以,當一個主管的職缺出現在你眼前時,還是需要靜下心來想想自己該不該接,而接了之後自己應該怎麼做才可以確保自己不會落入我所說的窘境。

(本文出自於gipi的學習筆記,原文請點此。)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Photographee.eu via shutterstock

職涯反思課|愈聰明的人,找工作更要小心!想清楚3件事,未來才不會後悔

張玉琦
2025-04-28
《經理人》副總編輯 張玉琦
分享
收藏

在轉職潮當中,通常能進到面試,代表學經歷已經通過初步的篩選,是相關的科系或有相關工作經驗。在面試的階段,人資或用人主管除了觀察應徵者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人格特質。

近期,我將在「全方位職涯思維課」中,進一步分享如何挖掘自身潛力、善用人格特質,並以日本知名人生哲學 Ikigai 為核心,搭配全台首份、最完整的 《打造職涯優勢地圖》 模板,幫你打造一條更有意義與成就感的職涯路徑!

履歷上的「豆芽現象」:愈聰明的人,愈要注意、避免不落實

現在常常看到履歷上的工作經驗,每份工作只有一年多,甚至幾個月就換一份工作。

有次面試一個談吐很聰明的女孩,我問她,之前的工作資歷都有點短大概一年而已,而且跳了幾個不同性質的公司,有什麼原因嗎?

她很坦率地說,「因為我學到一件事情就想走。」後來她好像覺得這樣回答不太對,又補了一句「我知道,我要改改我的心態。」

聯強總裁杜書伍在《打造將才基因》,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豆芽現象」。豆芽長得很快,外表看起來很飽滿,質地卻很脆弱。

在個人能力上的豆芽現象,就是職場新人學技能,從不會到會,大致能掌握其「形」,學得快的人很快就覺得自己學會了。後來就想轉到其他領域,看起來學了很多,其實都只學到「形」,不見得能派上用場。

書中還提到,愈是「聰明人」,愈容易不務實。 因為聰明人邏輯強、理解力也強,所以常常覺得事情很「容易」。但是邏輯和實務是兩回事,實務需要透過觀察和經驗累積,如果不想要磨練,停留在「理解」的階段,能力就難以提升。

在同一份工作待了一年,能說自己學會的能力究竟有多少或許難以論斷?或許你可以這樣想,用人主管會覺得他開出來的職缺,是一個一年就能學會的工作嗎?

給求職者的反思:不喜歡就不做,你挑事,別人就挑你

也有一次面試一個反應很快的男生,問到他工作最喜歡的部分,他說是想新的東西、新的方案和活動,他說自己對例行的工作會失去興趣。但是「工作裡本來就一定包含每天執行的部分,」面試主管提醒他。

「我知道阿,可是我就是不喜歡。」接著他談起了自己有多不喜歡自己的前任主管,總是交代他很多工作,但是對他的新點子又很保守。

一個職位裡通常都包含一個比例是一定要做的工作,也會包含一部分創造性的工作。健康的工作心態是找到工作中的平衡,讓喜歡的部分大於不喜歡的部分,甚至於知道自己不喜歡的可能是重要的能力,能夠克服自己的偏好,去把事情做好。

《打造將才基因》也提到,人有一個本能的叛逆,就是依據自己的感覺、好惡來判斷,只要我不喜歡我就反對。如果進入職場接觸到公司的制度、流程,討厭的就排斥,不喜歡的同事就不跟他合作,工作也是挑喜歡的做,再聰明、再有能力,主管也不應錄用。

面試時要想的事:你問的問題,其實代表了你怎麼想、你在乎什麼

許多應徵者面試時問的問題,都是基於自己之前的工作經驗(而且多半是不好或是不喜歡的),所以他們想要確保自己不會重蹈覆轍。

這個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對於面試你的主管來說,你的問題,都透露出你的工作習慣和價值觀,為了避免造成錯誤的印象,有些問題建議再斟酌。 像是:

1. 請問工作會變動嗎?

現在有什麼工作不會變動嗎?後來我了解他是因為前一份工作增加了許多新業務,讓他的工作內容大幅調整,他也因此離職。

關於工作內容,也許你可以問,這個部門有什麼正在進行的計畫或發展嗎?

2. 請問中間出去開會的話,還要回來打卡嗎?

且不論公司的出缺勤制度如何,這個問題的出發點,很顯然是一個不想回來打卡的人。就算在很自由的公司,他也不見得想請一個很討厭打卡上班的人,或者說覺得這個問題會關係到他想不想進這家公司的人。

面試是雙向的,公司面試你是否適合這個工作,應徵者也面試這個工作是否適合自己。

寫這些面試經驗,不是要鼓勵應徵者隱藏自己的想法,以得到工作為優先,而是提醒求職者,如果一直覺得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學到東西,學到就想走,或是非常排斥不喜歡的工作,只想做喜歡的部分,且不論最後能否得到工作,自己在一個職位上得到的歷練和學到的能力,最後專業的提升程度也會很有限。

如果想知道更多找工作、規劃職涯、探索自己天賦與熱情的方式,歡迎加入 全方位職涯思維課 ,我會透過微型影音課程﹑超過 60 頁的 《打造職涯優勢地圖》 模板,與你一起努力,用更有系統、更全面的方式,找到有熱情、是自己擅長、且富有意義感的工作。

繼續閱讀 面試 求職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