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龍貓》、《天空之城》或《神隱少女》,談起吉卜力動畫工作室代表作,你我心目中的答案也許不盡相同。但講到吉卜力代表人物,宮崎駿或許是口徑一致的公約數。
不管是《龍貓》、《天空之城》或《神隱少女》,談起吉卜力動畫工作室代表作,你我心目中的答案也許不盡相同。但講到吉卜力代表人物,宮崎駿或許是口徑一致的公約數。
不管是《龍貓》、《天空之城》或《神隱少女》,談起吉卜力動畫工作室代表作,你我心中的答案也許不盡相同。講到吉卜力代表人物,宮崎駿或許是口徑一致的公約數。但你也許不知道,舉凡《螢火蟲之墓》、《平成貍合戰》,及《輝耀姬物語》等同樣膾炙人口的作品,並非全出自宮崎駿,而是由吉卜力工作室另一位當家動畫大師,高畑勳主司的作品。
今年是高畑勳逝世 4 周年,也是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和吉卜力工作室共同策畫的〈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勲展〉首次移師海外來台展演,究竟這位與宮崎駿並列吉卜力創始元老的動畫大師,在每部吉卜力動畫背後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創作風格、理念與活潑充滿童趣的宮崎駿有何差異?
要解答這些問題,得從兩人結識、創辦吉卜力工作室的緣起開始。高畑勳於 1959 年進入日本動畫公司東映動畫工作,在此結識小他 6 歲的宮崎駿。成立吉卜力工作室前,宮崎駿其實在高畑勳手下工作超過 15 年。1960~1980 年代,兩人合作動畫有《熊貓家族》、《小天使》、《萬里尋母》及《清秀佳人》等多部紅極一時的作品。
相較多數時候主司作畫、構圖的宮崎駿,高畑勳早期從分鏡導演起家,先後擔任過導演、腳本、音樂編導及製作人,角色多變。曾與高畑勳共事的同仁分享,他畫的分鏡草圖雖然簡單陽春,但畫中角色的特寫比例、攝影機鏡位及運鏡指示都非常清楚明確,溝通、組織能力極佳。
事實上,吉卜力工作室的誕生緣起就來自高畑勳良好的統籌能力。
1980 年代宮崎駿欲將在《Animage》動畫雜誌上創作的原作漫畫〈風之谷的娜烏西卡〉,改編成動畫長片《風之谷》,並指定該片製作人非高畑勳不可。原因是,兩人深諳彼此個性。
《天才的思考:高畑勳與宮崎駿》一書中紀錄,高畑勳當時答應出任製作人後,曾說道:「宮先生習慣一人跳傘(宮崎駿時常一語不言,獨自作畫數小時),所以必須從建立後盾開始。」因此像挑選劇組人員、分配工作,以及向東映協商電影放映時程,都由高畑勳一手包辦,讓宮崎駿能專心創作。
日後《風之谷》大賣,使宮崎駿欲資助高畑勳當時籌備遇上困難的紀錄片《柳川堀割物語》作為回報。而要有資助的活水,宮崎駿決定再開啟另一極具市場賣相的製作:《天空之城》,吉卜力工作室便是為了籌組該部動畫的劇組團隊而誕生。
「在管理一向草率的動畫業界,高畑先生處理事情態度算是非常嚴謹。」曾任吉卜力工作室董事長兼製片人鈴木敏夫回憶,成立工作室之初,高畑勳很快準確精算所需費用,且小至一張會議桌的預算都不錯過。
處事周詳的態度,高畑勳也落實在動畫創作中。早在東映動畫時期、首部執導筒的動畫長片《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高畑勳就建立一套民主式的團隊工作方法。劇組人員表示,當時動畫腳本的初稿一出來,高畑勳會立即複印並分發給全體工作人員,「且為了讓工作人員激盪創意,還會分發十分清楚的樹狀人際關係圖和創作筆記給大家」,最後彙集各方意見,反覆討論。
高畑勳認為,為避免讓無法完全參與現場的人,與在前線製作的人產生隔閡。最好的做法,便是建構一個大家都能平等參與的機制,讓工作人員能在企劃、腳本、演出呈現、角色設計上,能直接向動畫師反應。當時負責該部動畫場景設計、也是劇組最年輕動畫師的宮崎駿,就此提供不少針對動作場面的建議。
但,也許就是凡事考慮得太周詳,舉凡高畑勳負責主創的動畫作品,幾乎都逃不過「拖延」的毛病。《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耗時 3 年半完成,中間一度因製作時程過長,被迫中斷近一年,最終製作費 1.3 億日圓,超過原本 7000 萬預算。
此外,高畑勳生涯代表作《隔壁的山田君》用了預期多 3 倍的時間作畫、《輝耀姬物語》則用了 8 年時間。照當時製片人的說法,這還是他們最後加倍投入人力的結果,否則「最終可能得花上 20 年。」
至於準時上映的《螢火蟲之墓》,則是在上映前,仍有兩幕來不及上色,最終以未上色的線稿呈現,曾被觀眾以為是特殊表現手法。
高畑勳吹毛求疵的完美主義,也激發手下不少動畫人才再創高峰、提攜後輩者眾。吉卜力御用配樂大師久石讓曾說過:「高畑先生是挖掘我、栽培我的貴人。」製作《風之谷》期間,團隊原本屬意由已有知名度的音樂家細野晴臣配樂,最終是製片人高畑勳對配樂曲風的挑剔,才讓團隊找到當時還沒沒無名的久石讓。
另外,像是自東映時期就一直與高畑勳合作色彩設計工作的保田道世,在《螢火蟲之墓》中,推翻了原本動畫要比現實色彩更飽和的工作思維,改以減少彩度進行創作,開啟全新風格;擔任角色設計和作畫導演的近藤喜文,在《兒時的點點滴滴》中,為了讓角色臉部表情、說話口形更接近真實,與高畑勳共同摸索出一套先錄配音員表情,再作畫的創新工作方式。
至於比高畑勳晚 4 年進入東映動畫、原本算後輩的宮崎駿。也在高畑勳手下一步步成長,兩人成為亦敵亦友的對手。
在兩人於 1974 年合作、每周播映的帶狀動畫《小天使》中,宮崎駿為配合當時擔任分鏡導演的高畑勳,開發出影響動畫業界至今的「構圖系統」。該工作方法能讓動畫師用更有效率的方式產出 Layout(動畫製作中,詳述每顆鏡頭如何運鏡、角色該如何動作的圖卡),革新動畫製作速度。
到了吉卜力成立初期,兩人更曾因為同時爭奪近藤喜文擔任畫師,而起了濃厚的競爭關係。《天才的思考》中一段趣事寫道,1988 年兩人作品《龍貓》、《螢火蟲之墓》被敲定在同一檔期上期,最終由高畑勳得到近藤喜文,出任角色設定。
宮崎駿因此在《龍貓》製作過程中,每天都把《螢火蟲之墓》當成假想敵,不僅請人追蹤高畑勳團隊的作畫進度,下班回家也 3 句不離《螢火蟲之墓》。鈴木敏夫回憶,兩人正是在伯仲之間的競爭中,雙雙創下繳出彼此的生涯代表作。
作為一代動畫大師,高畑勳的創作成就不僅在動畫作品本身。如同〈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勲展〉入口斗大的標語所言:「高畑勳導演的創作在哪裡呢?將眾多工作人員的才能激發出來,並成為追求動畫可能性的指揮家、創新家」,也是其最大的創作貢獻之一。
資料來源 /〈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勲展〉、《天才的思考:高畑勳與宮崎駿》,新經典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