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商務溝通
feature picture

10句商業談判超好用英文句子,一定要熟記!

2015-05-28 授權轉載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分享
收藏

羅傑道森(Roger Dawson),有全美首席談判家之稱(America's Premier Business Negotiator)。他最富傳奇色彩的談判是讓伊拉克總統海珊釋放人質。1991年的一個夜晚,道森接到一通電話,打電話的人說兄弟被海珊扣為人質:「不管花多少錢都可以,只要贖回兄弟」。道森說:「一分贖金都不必」。

緊接著,道森在伊拉克鄰近的約旦採訪海珊。海珊在電視上滔滔不絕演講兩小時,隨後釋放人質。人們問道森,怎麼辦到的,他說過程很複雜,簡單地說:在談判的過程中要掌握一切可用資訊,快速做出回應。

羅傑道森是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首席談判顧問,在八年顧問生涯中,他歷經美國總統大選、以巴和談、巴爾幹衝突、柯林頓性醜聞、美國總統彈劾案等重大事件。儘管道森處理的多半是詭譎的國際談判或企業的商業談判,但他認為,人人都該學習談判,談判無處不在。家庭生活、人際交往、生意往來等等各個層面基本上都存在談判空間。

就算是「不談判」也是「談判」的一種方法。如果有人賣一斤三百元的蘋果給你,而你掉頭就走不和他談判,你認為會是什麼結果?如果你看電視時,先生手拿遙控器問你:我可以轉台嗎?而你選擇不回答,你認為會是什麼結果?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1992年,道森獲選進入美國演說家協會名人堂(United States Association Hall of Fame speech),這個協會進入門檻高,連柯林頓曾經兩度申請失敗。道森的演講以分鐘計價,每一場價碼約80萬美金。儘管擁有諸多頭銜,道森說自己人生最得意的時刻不是身處「能左右世界政治格局」的總統團隊,也不是坐享企業家的名利雙收;而是幫助美國上萬家企業培養了銷售主管和商務談判高手。

身為一流的談判高手,道森可不把在談判桌上取得己方最大優惠條件當成談判目標。他倡議的談判理念,是創造「雙贏」(win-win)的局勢。

也許有人會對追求「雙贏」的想法嗤之以鼻,事實上,「雙贏」的意思絶非像切西瓜一樣,兩邊各得百分之五十,而是在理解兩方各自在乎的東西是什麼,各取所需,共同創造出雙贏的「感覺」,使兩方從談判桌上起身離去時,都分別覺得自己是個贏家。

我們經常假設別人和我們要的是同一樣東西,直覺認為對我們很重要的東西,對方一定也會認為重要,其實則不然。

十個最常用的談判例句

以下這些句子可是談判最常用的,多唸幾次,牢記了就能在談判中脫口而出:

  1. I know I can count on you.(我知道我可以相信你。)作用:拉近距離。
  2. We'll come out from this meeting as winners.(這次會談的結果將是一個雙贏。)
  3. Not in the long run.(從長遠來說並不是這樣。)作用:這句話很實用,沒有否決,但其實在找一個更好的solution。
  4. Let me explain to you why.(讓我給你解釋一下原因。)作用:很好的轉折,爭取一點空間。
  5. Let's compromise.(讓我們還是各退一步吧。)作用:接下來講的話不一定是退一步,而是先讓對方鬆一口氣。
  6. It depends on what you want.(那要視您的需要而定。)作用:不一定要立刻給答案。
  7. That will eat up a lot of time.(那會耗費很多時間。)
  8. The longer we wait, the less likely we will come up with anything.(時間拖得越久,機會就越少。)作用:勸對方縮短時間。
  9. Are you negotiable?(你還有商量的餘地嗎?)作用:直接切重點
  10. We can work out the details next time.(我們可以下次再來解決細節問題。)作用:談定就談定,不要膠著在細節。

延伸閱讀/

打開雙贏結局的大門:談判時,裝笨才是真聰明
沒有獲利,賣再好也沒用!面對客人砍價,你可以這麼做……

(本文為世界公民文化中心授權轉載,熟到老外都覺得你英文好,加入量身訂做的1on1 program

圖片來源/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Republic of Poland via flickr, CC licensed

繼續閱讀 談判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

生涯規劃怎麼做?一張圖秒懂:生涯規劃不是「選工作」,而是「經營人生」

2025-05-02 經理人編輯部
分享
收藏

你都怎麼做「生涯規劃」?

離開校園、走進職場的第一天,許多人如此期待未來:28 歲當組長、33 歲升經理、36 歲做副總⋯⋯然而,職涯,真的能夠規畫嗎?工作,一定會順利向上升遷嗎?年輕時設定的目標,步入中年後依然會嚮往嗎?生涯規劃、職涯規劃到底該怎麼做?

從「生涯彩虹圖」看生涯規劃 5 階段

1950 年代前,「生涯發展」與「職業發展」幾乎畫上等號,在美國知名生涯發展學者唐納 ‧ 舒伯(Donald Super)之後,才逐漸加入「自我發展」的概念。

「生涯,統合了各種職業與生活角色,也是一連串有酬或是無酬職位的綜合。除了職位外,還有很多和工作有關的角色。」他認為,生涯規劃不只涉及工作,還與成長過程、學習經驗、角色轉變及環境變化有關。

舒伯依據不同年齡的性格發展,將生涯發展分為 5 個階段。例如,24 歲之前,我們對於自己未來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都有許多想像;之後便開始發展工作能力、累積經驗,漸漸穩定下來;45 歲後進入再度創新或停滯的關卡,直到 65 歲退休。

1200x628.jpg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人生是多重角色的組合。
經理人月刊

1980 年代,舒伯發現,除了年紀,身分角色也會影響每個階段的心態與行動,因而進一步畫出「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最外圈是生活廣度,包括成長期、探索期等 7 個階段;往內則有兒童、學生、公民、工作者等 6 種角色。

不同的角色就像彩虹的不同顏色,橫跨人的一生。彩虹內圈呈現凹凸不平、長短不一,代表在該年齡階段不同角色的分量。

比如說,多數人在 15∼24 歲之間的主要身分是學生,因此有較多時間、較少限制來探索自我與世界。進入中年後,多數人同時身兼持家者和工作者的身分,必須在兩者之間權衡。

在這樣多重角色並存的情境中,有人會搭配探索工具,釐清當下的職涯重心與行動策略。《經理人》推出「全方位職涯思維課」,透過實作,協助梳理角色轉換背後的價值排序,幫助人們在工作、家庭與自我成長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人生是一個個不同角色的串聯,我們通常會在同一階段擁有不同的演出「舞台」,意即生活空間──在家中是父母、在社區是公民、在學校是 EMBA 學生、在辦公室是高階主管。如果個人的能力與成熟度不足以應付這些角色間的轉換,就會互相干涉與衝突。

有些生涯發展學者認為,職涯發展階段是不可逆的,一般人在青春期完成自我探索的階段之後,就不會再探索了。

舒伯並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生涯的抉擇,是一個要花一輩子才能走完的歷程,因為人們會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動,像是經濟不景氣、新科技的發明、組織轉型等因素,而不斷調整生涯目標,啟動職涯的「迷你循環」。

在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職涯目標改變的狀況非常普遍,舒伯將迷你循環視為個人加強成熟度、增加適應力、提升創造力的方式(如圖)。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圖解二.jpg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經理人月刊

例如,中年換跑道意味著開啟新的成長期,如果能夠順利適應,便能再一次經歷探索、建立、維持等等階段。而當我們養成了生涯規劃各階段所需具備的能力,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並且對自我有不同程度的覺察時,就代表我們達到了「生涯成熟」(Vocational Maturity) 。

有些人會在這樣的轉換期停下來,重新整理自己目前累積了哪些經驗、有哪些優勢,下一步又可能往哪裡走。「全方位職涯思維課」搭配《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提供一套實作工具,協助釐清當下的位置與未來的方向,成為重新出發的起點。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