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終身學習
feature picture

Cost Down 不是專業的說法!10 個常見的英文錯誤,別再亂用啦

2016-03-24 授權轉載 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
分享
收藏

在這個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時代,精通英文(English proficiency)是很重要的。讓 DailyView 來拯救大家的菜英文:

圖說明

1. Cost down

cost down 其實並不是正確的英文用法,正確的說法應該是 cost reduction。據說 cost down 這個詞本來是從日本傳過來的,所以簡單來講就是 they 的錯啦!

不過隨著時間的演進,cost down 已經成為台灣文化的特有用語,所以可以不用理會英文用法。就和外國人其實並不太說 bye bye 一樣,基本上這些詞彙在語言上的意義已經近似中文的外來語了。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另外有時候某些英文圖表會出現 Cost down 的字樣,那是比較類似標語的效果,對話上是不會這樣用的,所以若是要和國外的人談生意的話,還是盡量說 cost reduction 或 lowering the cost 聽起來比較專業。

2. Can you speak ______?

很多人都說不能用 Can you 是因為不禮貌,但其實比起禮不禮貌重點比較像是時機正不正確。兩種意思間的對比如下:

  1. Do you speak English ? = 你 (會) 說英文嗎?
  2. Can you speak English ? = 你能夠 / 可以說英文嗎?

2 的狀況比較適用於已經認識的人之間的對話,像是「阿鬼,你還是講中文吧。」「Tony 會說德文!」或是法國人對愛亂講法文的美國人朋友說「Can you speak English?」等等,是屬於「能力」上的討論,或是一種質疑的反問語氣。

很多人都會抱怨去法國玩的時候問人會不會講英文都被白眼,將心比心想一想,沒事走在路上突然被質疑自己的外語能力,不爽也只是剛好而已啦。

3. There has a car.

雖然這是初學等級的錯誤,但還是常常可見。原因或許是因為有是語言中非常基礎的概念,根深蒂固的關係所以切換上比較困難。英文的 be 動詞包含了中文的「是、有、在」三個意思,而中文的有則包含了英文的 be V. 和 have 兩個概念,兩邊要弄清楚才不會搞混。

有人會說他明明就有看過 there have ____的說法啊。這其實是there is/are 的完成式時態,比如說 there have been rumors about him dating all the young interns in the office.(一直以來都有人說他專門把辦公室內的年輕實習生。)

或是 there have been people sacrificing their lives for making this country a better place.(一直以來都有人為了這個國家而犧牲生命。)

4. Any question?

看到 any,大家都會反射的在後面放單數名詞,但這邊是個比較特殊的用法,在問有沒有問題時,通常預設會有許多問題 ( 或至少在國外是這樣,他們比較愛問問題 ),所以正確的用法是 any questions?

同樣的,在徵詢大家意見的時候也必須說 any ideas? 這邊的 ideas 指的就是討論東西時頭上會突然出現的電燈泡,但是假如想要表達的是概念 / 理解 / 知道的話就必須要使用 any idea,例如「Do you have any idea how crazy you are? 」「Any idea who did this shit? 」和 question 一樣,在徵詢意見時我們期待會收到很多不同的想法,但在說你知不知道這是誰弄的、你知不知道 ____ 的時候,我們指的是一個特定事件,所以就要使用單數

5. My friend's home

我們常說去朋友家、爸媽家、老家,但英文是不會說 friend's home 或 parent's home 的,Home 只限定用在自己的家。所以當我們要說去某人家續攤時,要說 Let's go to Tony house / place。

不過當要表示任何人在(他自己)的家時,就可以使用神聖的 home,比如說「Hey, Tony. Are you at home? 」

6. The sun rises from the west

如果你以為這邊要說的是大家常常把 east 和 west 搞混的話,那你就錯啦!其實是 The sun rises in the west。大家常把中文的從直接翻成 from,不過英文的介係詞比中文多上很多,所以用法也分門別類,比較特定。

例如從窗戶近來,應該要說 He came through the wondow 而不是 from the window。一般來說英文的 from 比較具有指向性,像是From page 6 to 9、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需要提供一個特定路徑才會使用 from。假如要說「我們從第六頁開始吧」一個特定的點,就要用 Let's start at page 6。

7. So hurt

很多人想說好痛的時候會直接用中文直翻的說 so hurt,不過 hurt 其實是當動詞使用,所以要說** It hurts so much、It hurts a lot、或 I'm hurt so bad。但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通常中文在說好痛的時候我們並不是指「老娘不想生了」的那種好痛,大部分只是刺痛之類的而已,這樣的話說 **It hurts 就可以囉!

8. Have interest in

認識新朋友的時候總免不得要聊聊各自的興趣以免尷尬,或是當要和國外來的客戶套交情時問個興趣,要是能投其所好也是滿好用的。

但總是有人會說 I have interest in...,嚴格說起來這句話並沒有錯,不過 have interest in 比較常用在禮貌性地對某個事件 / 職位 / 提議表達興趣 / 關切 / 在意。否定的話通常用來表達不在乎。

若是對某件個東西有業餘的興趣的話最好用 I'm interested in...,這句話也可以用來表達上面的那個意思。或者也可以說 I like to... 或 I enjoy...。

另外有些人會使用 hobby 這個字,但 hobby 是比較幼稚或狂熱的說法,比如說 I have a hobby of annoying my teacher / collecting Gundam models ... etc. Again, 嚴格來說並不算錯,但要用之前請 make sure it IS a hobby.

9. The final page/ The final hour

常見的中式錯誤,因為中文一律都使用「最後」來表達 last 和 final 兩個意思。一般來說 last 會用在能夠量化表示的東西上,例如 The last page, the last hour, you are the last one, the last picture show 等。

final 則是會用在抽象或不能量化的概念上,像電影絕命終結站的英文名子就是 The Final Destination,目的地就是個不能量化的概念。另外這個片名也玩弄了 Destiny(命運)和 Destination(目的地)這相似的兩個字。中文片名算是兩個意思都有翻出來,還滿厲害的。

10. look up the dictionary

「可是小學的時候都是這樣教的啊。」大家心裡一定都會這樣想。沒錯,大家的感情都被小學老師欺騙了。

因為 look up 是及物動詞,所以如果用 look up the dictionary 的話就會變成查"字典"這個東西。如果要說"查字典"則要用 look up something in the dictionary 或 look it up in the dictionary。

另外向大家推薦超好用的 Urban Dictionary 這個網站,裡面收錄了所有「非正式」的英文詞彙,像是 NTR,Duh 或是 Cumbrella 之類的用語,不知道這些字是什麼意思嗎? Just go look it up!

經常聽到「中文沒有文法」這種讓人理智線斷掉的蠢說法,假如中文沒有文法,那麼既使我打什麼詭異東西的話,看起來不應該怪怪的才對,由此可見說中文沒有文法是很荒謬的。再比如說要表達過去式的概念我們常會在動詞後面加上「了」(台語就是"ah"),那這個 suffix 其實跟英文中的 "ed" 是相近的(只是相近喔)。

不同文化中看似相近的表達都各自涵蓋深廣各異的概念,從很多使用上的差異,就可以觀察出文化間不同的思考角度,例如我們習慣問「好不好看?」「好不好吃?」這種會把回答者的思維限制在二元式思考的問題(當然也有「你覺得呢?」但相對較少)。而英文中則比較常問「How's the movie?」「How's the food?」。

(本文出自「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原文請點此。)

延伸閱讀 / 「answer your calling.」不是叫你去回電話!8個外國人常用的生活英文,別再誤解了

圖片來源 / Queen's University via flickr, CC licensed

繼續閱讀 職場英文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

生涯規劃怎麼做?一張圖秒懂:生涯規劃不是「選工作」,而是「經營人生」

2025-05-02 經理人編輯部
分享
收藏

你都怎麼做「生涯規劃」?

離開校園、走進職場的第一天,許多人如此期待未來:28 歲當組長、33 歲升經理、36 歲做副總⋯⋯然而,職涯,真的能夠規畫嗎?工作,一定會順利向上升遷嗎?年輕時設定的目標,步入中年後依然會嚮往嗎?生涯規劃、職涯規劃到底該怎麼做?

從「生涯彩虹圖」看生涯規劃 5 階段

1950 年代前,「生涯發展」與「職業發展」幾乎畫上等號,在美國知名生涯發展學者唐納 ‧ 舒伯(Donald Super)之後,才逐漸加入「自我發展」的概念。

「生涯,統合了各種職業與生活角色,也是一連串有酬或是無酬職位的綜合。除了職位外,還有很多和工作有關的角色。」他認為,生涯規劃不只涉及工作,還與成長過程、學習經驗、角色轉變及環境變化有關。

舒伯依據不同年齡的性格發展,將生涯發展分為 5 個階段。例如,24 歲之前,我們對於自己未來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都有許多想像;之後便開始發展工作能力、累積經驗,漸漸穩定下來;45 歲後進入再度創新或停滯的關卡,直到 65 歲退休。

1200x628.jpg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人生是多重角色的組合。
經理人月刊

1980 年代,舒伯發現,除了年紀,身分角色也會影響每個階段的心態與行動,因而進一步畫出「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最外圈是生活廣度,包括成長期、探索期等 7 個階段;往內則有兒童、學生、公民、工作者等 6 種角色。

不同的角色就像彩虹的不同顏色,橫跨人的一生。彩虹內圈呈現凹凸不平、長短不一,代表在該年齡階段不同角色的分量。

比如說,多數人在 15∼24 歲之間的主要身分是學生,因此有較多時間、較少限制來探索自我與世界。進入中年後,多數人同時身兼持家者和工作者的身分,必須在兩者之間權衡。

在這樣多重角色並存的情境中,有人會搭配探索工具,釐清當下的職涯重心與行動策略。《經理人》推出「全方位職涯思維課」,透過實作,協助梳理角色轉換背後的價值排序,幫助人們在工作、家庭與自我成長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人生是一個個不同角色的串聯,我們通常會在同一階段擁有不同的演出「舞台」,意即生活空間──在家中是父母、在社區是公民、在學校是 EMBA 學生、在辦公室是高階主管。如果個人的能力與成熟度不足以應付這些角色間的轉換,就會互相干涉與衝突。

有些生涯發展學者認為,職涯發展階段是不可逆的,一般人在青春期完成自我探索的階段之後,就不會再探索了。

舒伯並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生涯的抉擇,是一個要花一輩子才能走完的歷程,因為人們會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動,像是經濟不景氣、新科技的發明、組織轉型等因素,而不斷調整生涯目標,啟動職涯的「迷你循環」。

在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職涯目標改變的狀況非常普遍,舒伯將迷你循環視為個人加強成熟度、增加適應力、提升創造力的方式(如圖)。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圖解二.jpg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經理人月刊

例如,中年換跑道意味著開啟新的成長期,如果能夠順利適應,便能再一次經歷探索、建立、維持等等階段。而當我們養成了生涯規劃各階段所需具備的能力,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並且對自我有不同程度的覺察時,就代表我們達到了「生涯成熟」(Vocational Maturity) 。

有些人會在這樣的轉換期停下來,重新整理自己目前累積了哪些經驗、有哪些優勢,下一步又可能往哪裡走。「全方位職涯思維課」搭配《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提供一套實作工具,協助釐清當下的位置與未來的方向,成為重新出發的起點。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