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終身學習
feature picture
Stokkete via shutterstock

recharge 不是儲值、手機沒電也不是 charged off!一次學 charge 的 6 種用法

2019-03-08 授權轉載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分享
收藏

Maggie 和美國籍同事一起到日本出差,在餐廳用餐完畢要結帳,同事問他:「Can I charge this?」她一下愣住,還以為同事的手機要充電。一問才知,原來是問「Can I use my credit card to make a purchase?」可以用信用卡付款嗎?

Charge 這個字可以用得這樣簡單。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 charge 這個看似簡單,卻很難用得妙的字。

一、Cash or charge?(現金或刷卡?)

在美國結帳時,最常被問到的一句話,相當於中文的「付現或刷卡」,完整的句子是 Will you pay(in)cash or by credit card?

但結帳時都希望口語愈短愈好,一般不把 credit card 兩個字說出來。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為什麼信用卡付帳用 charge?原來 charge 這個字的意思是 「記在帳上」,信用卡也叫 charge card。來看兩例:

  • Do you have a charge card ?(你有信用卡嗎?)
  • She charged everything with her Visa Card.(她用 Visa 卡支付所有費用。)

「收費」 也用 charge,這個用法大家應該不陌生:
- How much do you charge for a repair?(維修要收多少費用呢?)

二、My phone is fully charged.(我手機電量是滿的)

Charge 也可當 「充電」 。例如:

  • I don't think the battery is charging.(我覺得電池沒有在充電。)
  • Is there a place where I can charge my cellphone?(有沒有哪裡可以給我充電呢?)
  • Is it all right to put the battery on charge overnight?(讓電池充一夜電可以嗎?)

三、He was charged with embezzlement.(他被控盜用公款)

Charge 可以用作指控、控告,既可當名詞,也可以當動詞。

  • He has been arrested on a charge of murder.(他因被控謀殺而遭逮捕。)
  • The police brought a charge of theft against him.(警方指控他犯了盜竊罪。)

四、He got angry and charged off.(他氣沖沖跑開了)

charge 還有 「猛衝」 的意思,可以是人跑得快,也可能是事件發展迅速。這用法大家較不熟悉,多看幾個例子:

  • Lee charged off to talk to the boss.(Lee 一下就跑去和老闆說話了。)
  • Our company is charging forward with plans for a new line of products.(在為新的產品線做了規畫之後,公司發展勢頭很足。)
  • A bison charged at full speed towards a couple of tourists taking pictures of it.(一頭美洲野牛猛然全速衝向那些正在拍照的遊客。)

五、Recharge ≠ 儲值

也曾經聽過同學錯把 recharge 當成儲值,他想儲值手機,一不小心說成了 I need to recharge my cellphone.(X)

Recharge 和 charge 的意思相當,這樣就變成了「我手機要充電」。要說儲值,英國人會說:I need to top up my mobile.

(本文出自世界公民文化中心,熟到老外都覺得你英文好,加入量身訂做的 1on1 program)

繼續閱讀 職場英文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

生涯規劃怎麼做?一張圖秒懂:生涯規劃不是「選工作」,而是「經營人生」

2025-05-02 經理人編輯部
分享
收藏

你都怎麼做「生涯規劃」?

離開校園、走進職場的第一天,許多人如此期待未來:28 歲當組長、33 歲升經理、36 歲做副總⋯⋯然而,職涯,真的能夠規畫嗎?工作,一定會順利向上升遷嗎?年輕時設定的目標,步入中年後依然會嚮往嗎?生涯規劃、職涯規劃到底該怎麼做?

從「生涯彩虹圖」看生涯規劃 5 階段

1950 年代前,「生涯發展」與「職業發展」幾乎畫上等號,在美國知名生涯發展學者唐納 ‧ 舒伯(Donald Super)之後,才逐漸加入「自我發展」的概念。

「生涯,統合了各種職業與生活角色,也是一連串有酬或是無酬職位的綜合。除了職位外,還有很多和工作有關的角色。」他認為,生涯規劃不只涉及工作,還與成長過程、學習經驗、角色轉變及環境變化有關。

舒伯依據不同年齡的性格發展,將生涯發展分為 5 個階段。例如,24 歲之前,我們對於自己未來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都有許多想像;之後便開始發展工作能力、累積經驗,漸漸穩定下來;45 歲後進入再度創新或停滯的關卡,直到 65 歲退休。

1200x628.jpg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人生是多重角色的組合。
經理人月刊

1980 年代,舒伯發現,除了年紀,身分角色也會影響每個階段的心態與行動,因而進一步畫出「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最外圈是生活廣度,包括成長期、探索期等 7 個階段;往內則有兒童、學生、公民、工作者等 6 種角色。

不同的角色就像彩虹的不同顏色,橫跨人的一生。彩虹內圈呈現凹凸不平、長短不一,代表在該年齡階段不同角色的分量。

比如說,多數人在 15∼24 歲之間的主要身分是學生,因此有較多時間、較少限制來探索自我與世界。進入中年後,多數人同時身兼持家者和工作者的身分,必須在兩者之間權衡。

在這樣多重角色並存的情境中,有人會搭配探索工具,釐清當下的職涯重心與行動策略。《經理人》推出「全方位職涯思維課」,透過實作,協助梳理角色轉換背後的價值排序,幫助人們在工作、家庭與自我成長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人生是一個個不同角色的串聯,我們通常會在同一階段擁有不同的演出「舞台」,意即生活空間──在家中是父母、在社區是公民、在學校是 EMBA 學生、在辦公室是高階主管。如果個人的能力與成熟度不足以應付這些角色間的轉換,就會互相干涉與衝突。

有些生涯發展學者認為,職涯發展階段是不可逆的,一般人在青春期完成自我探索的階段之後,就不會再探索了。

舒伯並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生涯的抉擇,是一個要花一輩子才能走完的歷程,因為人們會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動,像是經濟不景氣、新科技的發明、組織轉型等因素,而不斷調整生涯目標,啟動職涯的「迷你循環」。

在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職涯目標改變的狀況非常普遍,舒伯將迷你循環視為個人加強成熟度、增加適應力、提升創造力的方式(如圖)。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生涯規劃怎麼做?生涯彩虹圖圖解二.jpg
生涯規劃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發展、循環
經理人月刊

例如,中年換跑道意味著開啟新的成長期,如果能夠順利適應,便能再一次經歷探索、建立、維持等等階段。而當我們養成了生涯規劃各階段所需具備的能力,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並且對自我有不同程度的覺察時,就代表我們達到了「生涯成熟」(Vocational Maturity) 。

有些人會在這樣的轉換期停下來,重新整理自己目前累積了哪些經驗、有哪些優勢,下一步又可能往哪裡走。「全方位職涯思維課」搭配《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提供一套實作工具,協助釐清當下的位置與未來的方向,成為重新出發的起點。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