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解剖經營活動,診斷企業優勢

2014-11-11
分享
收藏

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中,首創價值鏈(value chain)的概念。拆解企業將投入(input)轉化為產出(output)的每一項過程;運用價值鏈分析,便能診斷企業的成本特性,以及可能建立差異化的方向,因此波特將價值鏈稱為「分析競爭優勢來源的基本工具」。

價值鏈可區分為兩個部分(見【附圖】),右側是企業出售產品/服務所獲得的利潤(margin),左側則是生產過程中進行的各項價值活動(value activity)。

波特又把「價值活動」區分為「主要活動」,以及支援主要活動順利進行的「輔助活動」,這些「活動」彼此結合的方式,能夠反映企業的特色與優勢。 企業優勢可能來自單一價值活動,也可能來自多項價值活動之間良好的鏈結(linkage)。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經由改進個別價值活動,或改善多項價值活動之間的鏈結,都可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 「價值鏈」談的是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而由於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為顧客提供價值,可見企業所面臨的主要決策問題即在於:對外要為誰提供何種價值?對內又該如何創造這些價值(即價值活動)。

因此,制訂決策時,具備價值導向的思維非常重要,有助於決策者研判企業(或部門)的競爭優勢來自哪裡?以及這個決策是能強化現有優勢,或是反而會讓自己一腳踩進競爭對手的優勢中?應用價值鏈分析,有助於取得共識,確保決策方向正確。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