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1

曾經賴以維生的專業,如今快被淘汰!想升職加薪、轉換跑道,該學哪些技能?

經理人編輯部 用戶成長中心
2022-12-19
分享
收藏

★經理人 2023《人才養成與企業培訓趨勢報告》點此下載

「公司正在推動數位轉型,以前的工作技能快要被淘汰了⋯⋯」「想追求更好的職涯,應該具備哪些新能力?」

《經理人月刊》首度發布《人才養成與企業培訓趨勢報告》,彙整台灣經理人與潛力人才的成長路徑、學習動機、渴望加強的技能,中高階主管可以自我盤點,並思考培育人才梯隊的方向,企業培訓單位也能據此制定 2023 年的企業學習計畫,協助產業面對明年挑戰。

編輯團隊爬梳海內外機構研究、台灣 20 大企業人才政策,發現因應地緣政治風險、數位轉型浪潮衝擊產業現況,人才斷層頻繁發生,推升企業培育人才的需求;加上後疫情時代,工作者重新定義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跨業跳槽的意願攀升,誘發經理人自我學習的熱潮。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為此,《經理人月刊》與電通智能中心旗下電通智庫合作〈經理人自我成長大調查〉,回收超過 1600 份問卷,彙整台灣經理人近年為了職涯而學習成長的現況,再透過業界訪談,統整出企業因應轉型、養成人才的最新做法。

電通智能中心旗下電通智庫判定未來生活情境、推動人才新技能養成,加速員工因應不確定性的應變能力,與客戶共創社會的美好日常與永續未來。這次與經理人合作設計〈經理人自我成長大調查〉研究方法,並分析調查結果。

《經理人月刊》榮譽發行人何飛鵬表示,「工作者對自我的期待變高、市場競爭變得激烈,職場相關的學習服務因此大幅增加,但依然缺少清楚的指引,讓經理人能往上一階參照,思考升遷過程裡欠缺的能力,同時讓企業評估,訓練資源是否落後,趕緊補足。這次報告,反映出高層、中階、基層的需求和想法截然不同。」

延伸閱讀:大缺工時代,企業如何靠「學習長」留才?幫助員工成長,CLO 轉型為關鍵!

主管和員工正在學什麼?技能大盤點

台灣經理人最想學習的軟實力(soft skills)技能前三名為:策略性思考、談判與說服、領導能力;專業技術(hard skills)前三名則為:商業管理、數位行銷、洞察商機與創業。

更進一步區分 C-Level、部門主管、基層主管正在學的技能,可以發現高階主管更面向未來,例如洞察商機、數位行銷,基層主管集中在解決眼前的工作難題,如溝通技巧和專案管理。

經理人自我成長大調查_主管想學的技能.png
經理人

潛力人才(非主管職)正在學習的技能和基層主管接近,主要差異在「領導力」。可以推測領導力不屬於潛力人才目前工作的困擾,不是首要投資學習的技能。

經理人自我成長大調查_員工想學什麼.png
經理人

亮點1:愈基層,對未來的焦慮感愈強烈

分析各職級的工作價值、成就渴望、能力焦慮和期待的公司文化,發現高階和基層對於工作的態度和想法,有明顯的落差。

C-Level 強調因應未來趨勢需有多元專業;主管階層重視升遷帶來的地位與成就感;但潛力人才重視切割工作與個人生活,更傾向員工只是組織的小螺絲釘,與其等待升遷,不如直接跳槽。

在對於能力的焦慮上,潛力人才和主管階層非常在意跟著科技進步、培養自己的新技能,是當前學習痛點,也隱含著對於未來的焦慮。

根據調查結果,電通智能中心智庫負責人楊少夫認為,潛力人才其實沒這麼在意升遷機會,表示主管不能再以升遷激勵同仁挑戰轉型專案;在心態上,潛力人才也難以認可自身的工作價值,認為自己在體制內微不足道,反映出安靜離職的氛圍。因此,未來領導者需要的不只是帶團隊業績短期提升,而是靠著價值觀與領導魅力,吸引員工願意留在公司。

調查亮點1_愈基層對未來的焦慮感愈強烈.png
經理人

亮點2:世界經濟論壇 2025 最重要工作技能 top10,台灣領導者較不關注

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未來工作報告書》(The Future of Job Report 2020)提到 2025 年最重要的工作技能前十名,比對此次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台灣領導者正在學習和渴望學習的技能,較不關注主動學習、批判性思考、創造力與原創性、科技運用、科技設計與程式編碼。這五項技能裡蘊含的兩大重點:主動學習與思考、數位轉型相關運用,是台灣企業長期亟待補強的技能落差。

調查亮點2_世界經濟論壇2025最重要工作技能top10_台灣領導者較不關注.png
經理人

亮點3:不同職級的學習動機、投入資源、偏好模式顯有差異

比較不同職級的學習動機、投入時間、預算,發現 C-Level 的學習時數和正在學的技能數最多。再對比學習動機,C-Level 著重如何面對複雜環境,引領公司未來走向;部門主管和基層主管聚焦在發展與帶領團隊;潛力人才則鎖定在個人思維的成長。

最後,針對學習模式的偏好來看,企業培訓單位必須提供多元的學習模式,包含線上、線下、1-1 互動等,才能符合不同階層的需求。

調查亮點3_不同職級的學習動機、投入資源、偏好模式顯有差異.png
經理人

國內專家針對調查結果的回饋與建言

針對今年度調查結果,《經理人月刊》編輯團隊邀請波士頓管理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暨資深合夥人徐瑞廷、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丁菱娟、與美商宏智國際顧問(DDI)台灣分公司董事總經理李岳倫提出觀察,並給予企業2023年安排內部學習的建議。

徐瑞廷表示,「企業中長期的競爭力,拚的是人才素質。」領導者應該將轉型與人才建設納入CEO最關切的議題(CEO agenda)之一,才足以創造永續競爭力。因此,企業教育訓練不只著重於學習新知,更是公司思考策略的重要起點,透過學習與討論,創造團隊的共同語言和溝通時機。

身為眾多企業家的學習導師,丁菱娟發現,經理人常常擔心自己跟不上公司轉變的腳步,而渴望補充新知、化解內心焦慮,但「在不同的產業、職級,需要掌握的能力和範疇都不相同,如果不清楚自己遇到的問題,就很難對應該深入學習的項目。」面對新的知識和技術更新,釐清「為何要學」,比學什麼、怎麼學,更為重要。

李岳倫長期協助企業培訓高階人才,她觀察多數公司主管眼裡「只有事,沒有人」,停留在業績至上的心態,上了再多領導與溝通技巧,依然帶不了隊。企業可以提供培訓前的評測,或是協助主管取得第一線員工的回饋,察覺自身盲點、扭轉心態,才不會始終「溝而不通」。

*經理人 2023《人才養成與企業培訓趨勢報告》點此下載

延伸閱讀: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特質!定型心態、成長心態,你偏向哪種?

巨思文化執行長陳素蘭|為團隊快速裝備新知:強調「如何學習」、借鏡「新創」

長年觀察新創與傳統企業的發展,陳素蘭提出一個新的學習可能性:「成熟的組織可以嘗試與新創團隊合作,甚至組成策略聯盟,幫助組織加速裝備新技能。」如果有更多大企業願意與新創合作,更能創造雙向的學習機會。新創團隊能從成熟組織學到營運與管理經驗,成熟組織同樣能從新創團隊學到新知識、跳脫既有框架的思考,推動整個產業的新商業發展。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21 世紀的文盲,是不懂得揚棄所學、重新學習的人

《經理人月刊》擅長拆解領導帶人、工作術等職場技能,如今更專注於填補因應時代變遷、科技進步所需的進階知識,像是數位轉型、敏捷管理、ESG 議題與技能轉換和升級(reskill and upskill),協助職場工作者掌握最新的學習趨勢。

齊立文認為,將來的學習方式會是實體與虛擬混合在一起的,人們依舊喜歡自學,也會更需要共學。無論是個人或組織,都想要、也必須擁有彈性多樣的學習管道。更重要的是,在環境多變、知識技能快速迭代的時代裡,學習不是選修,而是必修。如同趨勢大師艾文.托佛勒所說:「21 世紀的文盲,不是不會閱讀、寫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學習、不懂得揚棄所學,以及不懂得重新學習的人。」

新商業學校負責人張芷瑋|影響未來的領袖:數位思維+領導力,帶領組織前進

傳統上,高階學習領導、中階學習管理、基層學習技術,是看似合理的分配。但張芷瑋發現,為了面對未來趨勢,高階主管不可能對新技術不聞不問,欠缺對新技術的了解,會在擬定轉型策略上遭遇阻礙。「這些高階主管的學習,目的是對於新趨勢的全面理解,而非具體的操作細節,免得『見樹不見林』。」

而中階和基層多半是遇到團隊運作、向上管理、帶領下屬或跨部門溝通難題。「這樣的問題如果持續堆積在基層,長期必然會影響到公司策略的實踐。」張芷瑋總結,領導能力要從基層打底,高階主管補充新的數位思維,才能真正讓組織邁向轉型。

《經理人月刊》的學習服務,幫助你的團隊持續成長

《經理人月刊》自 2004 年起只做一件事:拆解管理大師理論、剖析最新管理趨勢、淬鍊台灣管理實戰心法,提供最經典實用的經營知識和管理技巧,陪伴領導者管理組織、帶領團隊、提升績效。

因應職場學習需求,2019 年推出影音說書「新書快讀」,累積上萬人訂閱;2021 年成立官方 Podcast 頻道,總下載量突破 30 萬;2020 年進一步打造企業線上學習平台「經理人管理知識庫」,對焦培訓需求、方便內訓共學,是領導者打造自主學習風氣的最佳夥伴;開設與時俱進的管理課程,並於 2022 年整併為「新商業學校」,包含實課、線上課、企業內訓等多元服務。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2

為什麼企業培訓領導力的效果不彰?李岳倫:多數主管眼裡「只有事,沒有人」

採訪.撰文 溫為翔
2023-02-02
分享
收藏

李岳倫服務於美商宏智國際顧問(DDI)超過 14 年,長期關注企業培訓及主管領導力發展。針對〈經理人自我成長大調查〉的結果,他表示,策略性思考、溝通技巧、領導力的確是 DDI 觀察到企業提供訓練的重點課程,「但這些課程的培訓成效並不理想。」

延伸閱讀:主管必修!企業經理人最喜歡的 LinkedIn 課程,揭露哪 3 大管理趨勢?

扭轉「事」大於「人」的心態,領導與溝通課程才有用

溝通與領導的培訓成效不彰,「與多數主管『眼裡只有事,沒有人』的心態有關。」李岳倫解析,主管憑藉優秀的專業能力和績效表現向上晉升,導致許多主管相較於「帶人」、更在乎「事情可否完成」。

「如果讓許多主管把自己對下屬說過的話錄起來、再次播放,凸顯溝通上的問題,他們可能也會辯解,以前當員工時就是這樣被對待。」

李岳倫強調,可因應未來的專業領導人才,必須引領跨部門協同合作,聚焦於「如何帶領團隊完成目標」,而非「如何讓團隊更快完成目標」。「Leader 不等於 Manager,領導不等於管理,」但實務上企業給予經理人的培訓,仍多側重於管理、而非領導,急需一套新的訓練思維和標準,從單純關注驅動團隊達成績效,回到以人為本,養成領導者開放包容的心胸、大局觀、處理模糊與不確定性的特質。

如果組織沒有察覺領導與管理的落差,即便提供大量溝通課程,主管依然會急於給指令和批評,忘了從員工的角度思考,該怎麼指導和帶領,困在舊的管理思維中。

如何解決主管自我覺察不夠的問題?李岳倫建議,在培訓之前先給予測評,幫助主管了解自身優勢,進一步發掘問題出在哪裡,比如 A 主管的口語表達、邏輯分析絕佳,但無法產生同理心,才會始終「溝而不通」,接下來的培訓重點就集中在換位思考,而非單純口語表達技巧。

另外,公司也可以採用員工匿名問卷回饋,幫助主管察覺自己平時和員工對話常忽略的地方。

別做「預防式培訓」!課程設計對焦組織當下問題

相較於領導與溝通,策略性思考更為抽象。李岳倫觀察,多數主管平時少有發揮策略性思考的空間,培訓後自然也難看出效果。

「台灣企業目前仍多採取『預防式培訓』,平時就規畫這類課程,但不一定契合主管當下的需求,以至於真正面臨問題,過去預防式所學反而都忘光了、難派上用場。」

延伸閱讀:大家都想會的新技能!最受歡迎的 20 堂線上課公布:下一個職場學習趨勢是?

他建議,策略思考的課程讓主管帶著明確的問題或專案前來,教材直接套用公司案例,由老師帶著主管使用分析工具、一步步拆解,幫助主管看見先前的錯誤或盲點,也確保後續主管可以帶著分析工具解決遇到的問題,發揮成效。

(本文摘錄自 經理人 2023《人才養成與企業培訓趨勢報告》

繼續閱讀 領導帶人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終身學習
feature picture
3

最新技能與趨勢如火如荼,經理人應如何面對?丁菱娟:先釐清自己「為何要學」

採訪.撰文 溫為翔
2023-02-02
分享
收藏

2014 年丁菱娟卸下世紀奧美公關董事長的頭銜、從職涯高峰華麗轉身、聚焦經驗與知識傳承,包含擔任 AAMA 台北搖籃計畫的導師,協助新創企業家成長茁壯,後來更進一步創辦影響力學院,矢志培養台灣新世代的領導者。

身為眾多企業家的學習導師,她發現,當產業環境變動、新趨勢與議題持續出現,經理人常常擔心自己跟不上公司轉變的腳步,而渴望補充新知、化解內心焦慮,例如近年當紅的數位轉型、永續經營和 ESG,但每個議題該怎麼補、補哪些,其實並不清楚。

延伸閱讀:公關教母的私房書|丁菱娟年讀 50 多本書!除了商管類,最推薦讀這種書

明確自己遇到的挑戰,才能決定補充哪些新知

比如數位轉型,「在不同的產業、職級,需要掌握的能力和範疇都不相同,如果不清楚自己遇到的問題,就很難對應該深入學習的項目。」

在影響力學院有看到類似的傾向,雖然來參加的學員都是對於品牌力與公關力感興趣,但仍可細分為 3 種需求:一是新創經營者,希望在創業初期確立品牌定位與策略;二是接班的二代,既有事業遭遇新時代的挑戰,急需品牌轉型;三是企業高階主管,關注行銷方法與品牌操作,幫助公司建立數位行銷團隊、規畫策略,或是補強既有的品牌論述。如果不清楚自己遇到的問題,就難以對準需求,找到相關的學習資源。

面對這樣的狀況,導師(mentor)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引導學習者釐清焦慮背後真正的問題與需求。在影響力學院,教學與引導並進,傳承知識的過程中,幫助學員認清自己的問題、找到解方。

想養成學習習慣?不能只靠老師,更要有社群支持

學習是養成新知與技能的必經之路,但該如何讓自己維持「火力」,在忙亂的工作與生活中堅持下去?

丁菱娟認為,學習社群是其中一個做法。若參考影響力學院的設計,就是讓一群有共同學習需求的人,形成相互支持的共學關係。一方面,透過同儕督促,有助於培養學習習慣,當學員發現自己請假,可能會和其他人缺乏相同話題,就會更願意空出時間。另一方面,學習過程不能只有老師單方面的授課,參與共學的人都可以提供經驗、彼此交流,相互協助成長。

面對 2023 年,丁菱娟給予經理人兩項建議。首先,持續投資自己,這是面對外界變動最好的準備。每半年為自己設定一個學習主題、專注投入,避免因為眼前選擇太多而分心,同時也能保持跟上趨勢的彈性。

延伸閱讀:「專業」是什麼?丁菱娟:我學到當頭棒喝的一課!

第二,當確立學習計畫後,就要把時間牢牢固定下來,不要讓其他事務造成影響。對於學習的承諾愈高,愈能夠排除萬難、持之以恆完成學習目標。

(本文摘錄自 經理人 2023《人才養成與企業培訓趨勢報告》

繼續閱讀 人才培育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4

如何透過學習推動企業轉型?張芷瑋:高層補強技術趨勢,基層落實領導

採訪.撰文 溫為翔
2023-02-13
分享
收藏

現任巨思文化行銷部總監的張芷瑋,主持「新商業學校」的規畫與運作:以課程的形式重新提煉《經理人》與《數位時代》關注的內容範疇,結合業界需求與最新趨勢。「組織最想培養和留下的人才,都是成長型的領導者。」張芷瑋觀察,「他們最想知道該學習什麼才能更快推動改變?是學建立新團隊、開發新機會、還是了解新技術?」新商業學校專門篩選最重要的趨勢和職能,搭配適合的學習方式、專業的師資,為領導者省去摸索時間。

延伸閱讀:董事長親自帶隊、一套「四層培訓」打造強才!力山工業:學習綁定 KPI 才真正有效

該用哪種形式學習,取決於內容性質

從「新商業學校」的購買數據來看,經理人選擇線上課和實體課的比重已經十分接近,「關鍵在於課程形式是否與課程目的相連結。」比如,實體課強調高度互動,老師和學員方便相互交流、討論案例;線上課則適合輕薄短小的學習內容,學員不受限時間地點、充分利用零碎間,也能根據個人學習進度彈性安排,特別適合補充新興知識。

不鎖定單一專業技術,學習是為了解決未來商業難題

談到未來經理人需要補充的能力,張芷瑋表示,目前「新商業學校」希望服務的對象,分成 3 類:組織內握有實權的領導者、未來領導者、以及足以帶領組織轉型的專家型人才。因此,課程規畫不會鎖定在單一能力或純粹的技術,「我們不會單從軟實力與專業技術來切分課程。」而是著重在「如何幫助領導者解決未來商業世界的難題」,更像是協助養成真正推動組織改變的綜合能力。

她進一步舉例,「專案管理」的課程除了專案流程控管的方法,也會加入「如何運用數位工具推動專案」,以及「跨部門如何有效溝通」,確保領導者能真正運用所學、解決專案工作面臨問題。

新商業學校_張芷瑋_侯俊偉攝影.jpg
張芷瑋表示,新商業學校的宗旨在於「如何幫助領導者解決未來商業世界的難題」,因此課程規畫會更著重於協助領導者綜合能力的養成。
侯俊偉 攝影

數位思維上升策略層級,領導思維向下紮根

傳統上,高階主管要提出策略、發揮領導力,中階主管要管理團隊、確保業績達標,基層員工負責執行好每一項任務,完成交付。高階學習領導、中階學習管理、基層學習技術,是看似合理的分配。但張芷瑋發現,為了面對未來趨勢,高階主管不可能對新技術不聞不問,即便不需要直接處理技術或執行問題,但欠缺對新技術的了解,還是會在擬定轉型策略上遭遇阻礙。

「這些高階主管的學習,目的是對於新趨勢的全面理解,而非具體的操作細節,免得『見樹不見林』。」

延伸閱讀:高階人才必備哪些技能?拆解全球、台灣現況,從領導者 3 大挑戰對症下藥

再從中階和基層的角度來看,在工作現場多半是遇到團隊運作、向上管理、帶領下屬或跨部門溝通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如果持續堆積在基層,長期必然會影響到公司策略的實踐。」張芷瑋總結,領導能力要從基層打底,高階主管補充新的數位思維,才能真正讓組織邁向轉型。

(本文摘錄自 經理人 2023《人才養成與企業培訓趨勢報告》

繼續閱讀 人才培育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5

企業如何因應轉型、取得優勢?楊少夫:組織需要 3 項準備,個人升級 4 種技能!

採訪.撰文 韋惟珊
2023-02-09
分享
收藏

楊少夫擁有 10 年以上市調資歷,2021 年加入電通行銷傳播集團擔任智能中心智庫負責人,判定未來生活情境、推動人才新技能養成,加速員工因應未來不確定性的應變能力。這次與經理人合作設計〈經理人自我成長大調查〉研究方法,並分析調查結果。

延伸閱讀:如何為企業儲備未來競爭力?徐瑞廷:有 3 件事,CEO 應該優先規畫資源、自己統籌管理

領導者是組織永續的關鍵角色:讓部屬看見自己為何而戰!

「科目選對了,但內容不一定是對的。」分析此次調查亮點,楊少夫發現,不同職級工作者的學習重心,都緊扣自己眼前的工作難處,主管著墨策略思考和領導力以「因應未來」,潛力員工則在意的溝通與專案管理技巧好完成「眼前任務」,看似各司其職、分頭努力。

但在領導者驅動轉型的過程中,必須擘畫願景,再將願景傳給第一線員工,其中不是欠缺策略思考的方法,而是如何讓同仁都理解自己為何而戰,否則結局就是團隊同床異夢、各說各話。

比如過去主管提供升遷承諾、激勵同仁挑戰轉型專案,但調查顯示,潛力員工沒這麼在意升遷機會,想換跑道的心態遠勝於中高階主管,「這表示員工不認同主管擘畫的未來與自己有關。以前願景是從上而下的工程,高層負責喊、員工盲目相信,現在不同了,領導者必須讓部屬在願景中看見自己的縮影,否則他寧願選擇跳槽。」

楊少夫.jpeg
電通智能中心智庫負責人 楊少夫
蔡仁譯 攝影

另外,潛力員工相較於主管職,不僅更在意私生活不被打擾、傾向專業分工而非累積多元專長,甚至自評為「員工只是小螺絲釘」,難以認可自身的工作價值。

楊少夫的解讀是,「潛力員工並非不認可自身的能力,而是認為自己在體制內微不足道。這可能是工作環境難以發揮,或是工作不是生活的重心,也不想被公司視為重心。」

反過來說,未來領導者需要的不只是帶團隊業績短期提升,而是靠著價值觀與領導魅力,吸引員工願意留在公司,維持長期的生產力,楊少夫建議,新一代領導者要站在品牌前面、展現領導風格,如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和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靠著自己的領導魅力補足品牌和形象,有助於吸引相同價值觀的員工跟隨,該怎麼對外說話、展現魅力,都是領導者應該補強的軟實力。

調查亮點1_愈基層對未來的焦慮感愈強烈.png
資料來源:經理人自我成長大調查
經理人

組織 3 大準備、個人 4 項技能升級,合作取得未來競爭優勢

綜合來看,因應數位轉型、永續浪潮和科技變化,企業如何在未來取得競爭優勢?楊少夫觀察,組織層面至少要有 3 大準備,包含:綜觀局勢的判讀力、淬鍊趨勢的洞察力、和擁抱變化的學習力。

  1. 局勢判讀力
    組織需要有能力釐清所處環境的動態競合關係,包含產業資訊、消費價值、國際議題、經濟趨勢,都可能影響大幅營運成本和經營條件。

  2. 趨勢洞察力
    消費需求隨著價值觀移轉,影響企業永續經營的主張。比如人們保有移動的需求,但對於物品的擁有權正在鬆動,讓汽車產業從銷售車子轉向提供移動服務。

  3. 持續學習力
    看見趨勢、定義願景後,組織可否養成擁抱新事物的文化,快速調整與測試,將是面對新挑戰時無法取代的優勢。

至於個人,則應該做到 4 種技能升級,包含:資訊力、思辨力、科技力、人性力。

  1. 資訊力
    如何在資訊與數據量爆炸下,去蕪存菁、做對決策?是現在經理人遇到的大問題。升級篩選資訊及解讀的能力,才能有效提升決策精準度。

  2. 思辨力
    重新校準思維框架,像是以前常用的 SWOT、STP、4P、BCG 矩陣等思考方式,都不能盲目套用,以免過時的思考方式,影響當前的判斷。

  3. 科技力
    認識 Low-Code 和 No-Code 工具,並了解人工智慧可以提供的協助,有助於簡化重複性的工作流程,進一步靠數據驅動決策,突破過往的分析限制。

  4. 人性力
    掌握科技的同時,別忘了考慮人性。以自動化行銷來說,最後的勝負在於誰能在數據模型之下掌握人性,創造讓消費者喜出望外甜蜜點,留下「wow」的強烈體驗。

延伸閱讀:最新技能與趨勢如火如荼,經理人應如何面對?丁菱娟:先釐清自己「為何要學」

(本文摘錄自 經理人 2023《人才養成與企業培訓趨勢報告》

繼續閱讀 人才培育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6

如何為企業儲備未來競爭力?徐瑞廷:有 3 件事,CEO 應該優先規畫資源、自己統籌管理

採訪.撰文 韋惟珊
2023-02-06
分享
收藏

徐瑞廷是 BCG 台北辦公室負責人,同時也是 BCG 高科技、媒體與電信(TMT)的大中華區負責人,專門協助高科技企業規畫與執行中長期戰略、商業模式創新與轉型策略,就像是企業的醫生,幫忙診斷病灶、解決問題。他怎麼看待學習與組織內人才發展的關係?

延伸閱讀:部門去年賺大錢,今年還是被裁撤?《卓越 CEO》:高績效執行長如何思考與決策

教育訓練不只是學習新知,而是一連串行動

就他的觀察,公司安排教育訓練,絕非單純為了學習。比如台灣常見的讀書會,一般是請主管分頭閱讀、分享心得,但不免會延伸討論到「對我們公司的 take away(學習)是?」「策略布局如何應用書中概念?」讀書會就像是公司考慮新策略方向的引爆點,創造共同語言和溝通時機。

徐瑞廷也回憶,曾在日本看過類似的讀書會,與會者針對特定議題準備討論素材,討論完之後一起聚餐,在學習新知之外,強化人際連結。

「人們聚在一起,通常不只是為了學習,一定會搭配一串行動,形成學習新知+人際交流+討論未來方向的組合。」而線上學習一般只能取得新知,交流和討論未來的效果,難以和線下碰面比擬,因此,徐瑞廷認為,線上和線下的教育訓練勢必難以相互替代。

徐瑞廷
BCG 董事總經理暨資深合夥人 徐瑞廷
賀大新 攝影

轉型和人才建設,都該成為 CEO agenda

面對 2023 年,CEO 該學會什麼?徐瑞廷坦言,學習新知早就是 CEO 每天的工作之一,「為了創造業績,CEO 天生會關注供應斷鏈、景氣如何影響訂單,學習行業動態、政策動向、科技技術,都是生存的基本條件。」

但優秀 CEO 除了衝短期業績,更懂得花 3 成力氣、為組織籌備未來競爭優勢,他們會把這 3 件事擺進最高資源排序,由自己統籌管理:

1. 永續轉型、數位轉型

近年台灣出現永續長和數位長的職缺,全權負責公司相關轉型方向,「但轉型牽涉組織變革、團隊溝通、人才配置,有太多事情只有 CEO 可以拍板,如果都分給他人負責,很難驅動改變。」對比海外趨勢,數位長與永續長更像是協助 CEO 執行與營運的角色,方向該走向哪裡,還是由 CEO 統籌負責。

2. 人才建設

許多老闆認為,有撥教育訓練預算、交給人資長規畫就行,「但企業中長期的競爭力,拚的是人才素質。」像是建構數位能力、讓團隊依循客戶旅程來做事,都仰賴 CEO 投注更多資源,搭配策略做更縝密的思考。在 BCG,CEO 的成功與否不只看帶進多少業績,也會檢核為組織累積的人才資本,這或許是接下來董事會看待 CEO 績效,該考慮增加的指標。

延伸閱讀:CEO的一天是怎麼過的?調查:工作超過9小時、花3小時和家人共處

3. 情境分析

台灣老闆很會做產能分析、投資建廠評估,但極少執行未來情境分析,比如該開拓哪個新市場,大多屬於靈光乍現、前輩建議,而非全方面盤點未來的機會,然而這些決定將影響後續的人才規畫與資源配置,不可不慎。

(本文摘錄自 經理人 2023《人才養成與企業培訓趨勢報告》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7

新商業浪潮下,組織如何提升競爭力?陳素蘭:傳統企業與新創應相互學習

採訪.撰文 溫為翔
2023-02-04
分享
收藏

現任巨思文化執行長的陳素蘭,從 20 多年前創立《數位時代》至今,長期關注企業邁入網路時代的變遷,期許巨思文化以「新商業的發掘者與促成者」為願景,創辦扶植台灣新創的 AAMA 台北搖籃計畫和 Meet 創業小聚。面對企業轉型浪潮,她強調,學習「如何學習」是必須重點投資的技能。

延伸閱讀:大缺工時代,企業如何靠「學習長」留才?幫助員工成長,CLO 轉型為關鍵!

「學習」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技能

回顧數位轉型的起點,是在 20 世紀末、網際網路興起,實體世界的一切都加速網路化。從資訊取得、生活習慣、到購物消費,都能在網路世界完成,驅使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必須因此而改變,「但很多人誤解,將實體搬上網路就叫做數位轉型。」

陳素蘭表示,數位轉型的驅力來自消費者行為的改變,重點不在於是否於線上提供服務,而是可否針對顧客需求,做出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才是當前的趨勢。

在此趨勢下,無論是觀察消費者行為樣態、建構新商業模式、改變組織運作模式,都需要配備大量新知識、新技能才能上軌道。這除了仰賴公司正式的教育訓練,工作者持續向外部求取資源、將新知帶回組織,也是同等重要的途徑,並落實到實務中吸取經驗,讓新知因應不同產業特性,發揮效用。陳素蘭笑著說:「邊學、邊做、邊驗證、邊調整,是組織常態。雖然保持在動態十分辛苦,但如果你是熱愛學習的人,肯定是一個讓人興奮的時代!」

有太多事情要學習、該了解,促使「學習」本身變成最重要的技能。陳素蘭回顧,「《數位時代》剛創刊時,詹宏志曾說過,面對數位時代的到來,已經學了什麼或正在學習什麼都是次要,知識很快就會過時。重點在於懂得『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這才是最重要的技能。」

巨思文化執行長_陳素蘭_侯俊偉攝影.jpg
巨思文化執行長陳素蘭:「如果你是熱愛學習的人,眼前肯定是一個讓人興奮的時代!」
侯俊偉 攝影

新創與傳統企業相互學習,共同提升競爭力

長年觀察新創與傳統企業的發展,陳素蘭提出一個新的學習可能性:「成熟的組織可以嘗試與新創團隊合作,甚至組成策略聯盟,幫助組織加速裝備新技能。

台灣企業近年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直接併購補足能力,例如佳世達集團,另一種是企業內部自己做加速器,例如中華電信的 5G 加速器,或是遠傳的元宇宙加速器,透過這些加速器擁有創新技術的年輕團隊合作,一方面觀察未來結盟或併購的可能,另一方面持續吸收新思維,讓原始組織保持成長動能。

延伸閱讀:喚醒部屬「渴望進步」的心!3 步驟建立學習型團隊,技能再升級

「這種傳統企業與新創團隊合作的案例,近年開始逐漸增加,但還不夠多。」陳素蘭表示,如果有更多大企業願意與新創合作,更能創造雙向的學習機會。新創團隊能從成熟組織學到營運與管理經驗,成熟組織同樣能從新創團隊學到新知識、跳脫既有框架的思考,推動整個產業的新商業發展。

(本文摘錄自 經理人 2023《人才養成與企業培訓趨勢報告》

繼續閱讀 數位轉型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終身學習
feature picture
8

為何學習需要社群互動?齊立文:有夥伴支持,才能不偷懶、不孤獨

採訪.撰文 溫為翔
2023-02-13
分享
收藏

齊立文現任《經理人月刊》(下稱《經理人》)總編輯,他加入團隊已經 18 年,長期擔任台灣企業與工作者追求自我成長、累積管理技能的夥伴。近年他從傳統紙本雜誌編輯工作一路斜槓,主持課程活動、錄製影音說書、Podcast 內容,但始終關心的是:經理人如何在所處環境中更有效率的學習。

延伸閱讀:大缺工時代,企業如何靠「學習長」留才?幫助員工成長,CLO 轉型為關鍵!

長期深耕管理知識,提供精準、實用的內容

相比其他財經媒體報導企業最新動態,《經理人》不那麼強調「新聞性」,更專注於拆解企業運作過程的管理知識。

齊立文回顧,《經理人》的創刊動機很單純,就是回到基本面(back to basics),掌握學習的方法(learning how to learn),與職場工作者分享如何把一場簡報做好、如何好好帶領團隊、如何看懂財報、如何激發創意等等,很類似「商業雜誌裡的《空中英語教室》」,更聚焦於如何做對的事,以及把事情做好。

隨著雜誌閱讀市場萎縮,網路資訊取得門檻降低為零,如何透過加值服務從讀者身上收到錢,成為各家雜誌轉型的重點。

「相較於『資訊』,讀者更願意為『知識』付費。」於是,幾乎所有商業類雜誌,甚或新創公司,都投入了商管知識分享的領域,齊立文半開玩笑地感嘆:「這個看似非常小的池子,如今所有的商業雜誌都跳進來,池子變大了。」

從單純資訊提供者,轉型為學習成長的協力夥伴,成了紙媒品牌不約而同的方向。「現在的編輯要能更敏銳地去偵測環境的需求,找到『時代關鍵字』,才能與當代讀者進行對話、產生共鳴。」

比如過去《經理人》擅長拆解領導帶人、工作術等職場技能,如今更專注於填補因應時代變遷、科技進步所需的進階知識,像是數位轉型、敏捷管理、ESG 議題與技能轉換和升級(reskill and upskill),協助職場工作者掌握最新的學習趨勢。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_齊立文_侯俊偉攝影.jpg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表示:「現在的編輯要能更敏銳地去偵測環境的需求,找到『時代關鍵字』,才能與當代讀者進行對話、產生共鳴。」
侯俊偉 攝影

建立與產業連結的社群,協助經理人持續成長

線上課程、YouTube、Podcast 百花齊放,雖然壓縮了傳統雜誌的市場空間,但是齊立文反倒認為,這充分反映了職場工作者的學習方式也在與時俱進,「就算閱讀純文字的時間減少了,但是學習的時間未必同步壓縮。」

也就是說,職場上的學習焦慮一直存在,因為成長、改變、突破,原本就是人的原始渴望。只是不同選項的市場大小正在改變、出現位移,例如原本買書、訂雜誌的錢,改成拿去買線上課程,或是其他的學習選擇。

「買書跟買線上課都是一種個人化的學習,但也會衍生出兩種心理狀態,一是孤獨,一是懶散。這些狀態都會讓我們回頭擁抱群體學習,透過同儕的力量讓自己不要偷懶。」換言之,未來購買線上課可能就跟買書一樣,需要更多的社群互動或共學夥伴,產生出參加社團或互動討論等需求。

延伸閱讀:部屬不只寫提案,也交讀書心得!碁國際總座如何將閱讀風氣帶進公司?

如同職場的工作方式,日漸朝向混合辦公,齊立文認為,將來的學習方式也會是實體與虛擬混合在一起的,人們依舊喜歡自學,也會更需要共學。無論是個人或組織,都想要、也必須提供彈性多樣的學習管道。

更重要的是,在環境多變、知識技能快速迭代的時代裡,「學習」不是選修,而是必修。如同趨勢大師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所說:「21 世紀的文盲,不是不會閱讀、寫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學習、不懂得揚棄所學,以及不懂得重新學習的人。」

(本文摘錄自 經理人 2023《人才養成與企業培訓趨勢報告》

繼續閱讀 人才培育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9

董事長親自帶隊、一套「四層培訓」打造強才!力山工業:學習綁定 KPI 才真正有效

採訪 · 撰文 溫為翔
2022-10-04
分享
收藏

「工業區裡稍微走一下,遇到哪家公司可能薪資上稍微優渥,員工就被挖走了。」力山工業人資副理李宜穆說道。一句話,道破了台灣傳統製造業在形塑學習風潮、人才培育的根本之痛:缺人、找到也難留任,更別談教育訓練對許多員工來說是「額外工時」,培訓是難上加難。

疫情、地緣政治帶來的原物料飆漲、供應斷鏈、人員流失危機,撼動的不只是力山,還有台灣龐大的製造業聚落。除了普遍不易招收年輕新人的產業問題,為數龐大的中間年資人員(任職 5 年以下)的高流動率也讓人頭疼,這群人往往在工業區內好幾家公司輪流轉職,難以長留。

延伸閱讀:大缺工時代,企業如何靠「學習」留才?幫助員工成長,CLO 轉型為關鍵

除此之外,訂單淡、旺季的懸殊人力需求,也讓缺工成為常見問題之一。「會盡可能地『彈性調度』,但相較於多補人,增加現有人員的輪班、加班時數才是普遍做法。」可 一旦增加時數,每位員工應有的工作、學習、生活的均衡狀態就會被打破,長此以往只會變成惡性循環,竭澤而漁。

種種難題陣列在前,力山如何持續推動學習文化,透過人才升級調整企業體質?

力山公司外觀1
力山工業

釐清所需訓練時間、授課轉線上!形塑學習文化,要兼顧工作生活平衡

訓練背景出身、擁有 18 年人資工作的李宜穆,曾任傳統製造、高科技、壽險、交通運輸、休閒產業、顧問輔導等產業,也曾做過人才招募、平台顧問。他認為,得先判斷眼前新人需要投入多少時間培訓方能上手工作,才能找出最合適栽培、又能快速展現成效的即戰力。

延伸閱讀:主管必修!企業經理人最喜歡的 LinkedIn 課程,揭露哪 3 大管理趨勢?

「設法從流程、時間、增加彈性等各方面努力,能多少解決現實難題。」舉例來說,因加班時數增加而壓縮到學習時數是不得不然,但力山會調整培訓流程,盡量讓學員利用上班時間完成學習任務,而非占用下班時間;如果是實體內訓,會盡量透過影片教學、線上 SOP 幫助新人認識流程,取代過去單純的實體授課, 在不影響學習效果的前提下節省訓練時間,越快上手代表越快能貢獻產能、戰力。

人資、培訓單位的另一個困擾,是想投入資源培訓新人,又擔心員工待 3、4 年就跑了。李宜穆則建議,從「源頭」解決問題。力山的儲備幹部會先由現場單位依員工個人績效及特質遴選,再向人資提出建議名單,經培訓合格後確定。透過挑選受訓人才時多費心力,篩選可能留任的潛力股,力山近兩年儲備幹部的離職率變得很低。

疫情意外推了一把!遠距上班、混合辦公風潮下,員工的數位學習效果佳

將實體訓練轉移到線上,做法聽起來不新穎,卻是推動學習風潮的關鍵一步。

李宜穆坦承,數位學習不是「新玩意」,只是疫情順勢推了一把。這兩年,力山將原本行之有年的內、外訓逐步改成線上教學,實施下來發現效果確實不錯,即便接下來各種實體課重開,他認為,台灣企業規劃內訓的思維也將徹底被顛覆。

此外,對培訓單位而言,數位學習確實擁有難以取代的優勢,包括培訓資料的儲存、定期內容更新、可遠距施行又可重複利用。在這個大趨勢下,未來勢必走向一種實體、數位混合模式的新常態。

力山內部便有一套學習架構,關係著整個集團全台近 800 名員工的職涯發展: 四層級培訓制。 理級以上的主管,便採用數位自主學習的方式,被要求養成查詢 《經理人》管理知識庫 的習慣,多接觸與工作有關的商管理論或最新趨勢;培訓單位也會線上指派特定課程,規定主管一定時間內讀完,並繳交學習心得;還有每月召開實體分享會,將所學內容分享給跨部門主管,再由主管分享給部門下屬,形成知識傳播、向下擴散的機制。

延伸閱讀:新人三三兩兩進來,公司如何做好培訓?「新人導師」制度,解決中小企業的困擾

董事長親自帶隊、採四層級培訓制!李宜穆:半強迫機制,學習才有效

除了副總協理(高階主管),針對各部門經副理(中階主管)、課級主管、儲備幹部 3 個職等,力山都有不同的學習制度規劃。

理級主管之下,包括課級主管、儲備幹部等人員,多採實體內訓課的模式,由培訓單位、部門高階主管擔任講師,搭配既有及新收集的管理學教材,彙整成完整的培訓內容;如果是工廠現場人員、一般新進職員,也是採部門內訓的模式,同時視狀況外聘講師傳授專業技術層面的知識。

分享會
力山工業

最上層職等,由董事長發起、總經理召集執行的每月分享會,目標對象為各部門經副理、協理及副總(中高階主管),透過各自背景、經驗的問題解決分享,促進跨部門共同成長及進步。每月選書則由董事長指定或培訓單位推薦多本後經總經理確認,主題包括管理經典、名人傳記、商業案例、時間管理等,參加主管需繳交讀書心得。另外也會透過外部資源如 《經理人》管理知識庫新書快讀、管理學程及專題等指派學習任務,算是在「半強迫」下慢慢形塑高階主管的學習風氣。

四層級訓練架構.png
力山工業

之所以半強迫,是因為力山更看重現實面的考量。李宜穆表示,如果只是鼓勵、勸導,欠缺「強迫」機制在後督促,內部培訓容易成效不彰。所以力山的讀書會、分享會,中高階主管除了一定要參與並交報告外,還要定期回饋線上學習問卷與心得,分享會或實體內訓課,也會透過追蹤問卷與舉辦測驗來確認學習成效,更透過主管往下紮根讓學習效果擴散, 「這些明定的學習成效考核,與部門、主管、下屬的 KPI 結合,等於讓學習和工作結合在一起,一方面有強制督促作用,也希望讓大家養成工作不忘學習的慣性。」

力山工業

企業介紹:1972 年成立,早期以生產工具機台為主力,近年在健身器材的製造生產茁壯發展,名列台灣健身三雄之一。
挑戰與轉機:缺工潮衝擊,新進人員不足、中生代青黃不接。從招聘、培育、留才各方面,透過「四層級培訓制」帶動企業體質升級、成功形塑高管的學習風氣。

繼續閱讀 人才培育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